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四個月前我在這個專欄感嘆地寫了一篇題為〈香港是不是真的有點亂?〉的文章,四個月後的今天,相信答案已經很清楚。
兩個月前我帶着憂慮地寫了〈政改會否上演一套希臘式的悲劇?〉,兩個月後的今天,情况更加不樂觀。
走到現在,我不禁傷感地發問:我熟識的香港,你去了哪裏?我要憤怒地責問政府與部分建制人士:為何嚇走甚至驅走了我喜愛的香港?我想向所有朋友詢問:除了抗議抗爭,有沒有其他可以正面為我們的香港做的事情嗎?
懷緬小時候看電視有選擇
我年紀不大不小,若懷緬成長歲月,印象中沒有特別看過《獅子山下》。我熟識的香港也不是某些人理想中的什麼「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社會。
伴我長大的是無綫電視的《足球小將》和亞洲電視的《超時空要塞》,那時候連小孩子都知道,香港有兩個,是真正有兩個電視台可以選擇。在放學之後的時段,兩台都會各出奇謀吸引小小的觀衆,他們製作的兒童節目風格大不相同,各有趣味。
那個有競爭有進步的香港,你去了哪裏?
政局日衰 朋友變激進
我讀完書投身工作的年代,樓價在節節上升,但那時的年輕人充滿活力,腦子想的是如何出人頭地,並回饋社會。大部分人無論是中文或英文學校畢業,都讀過中國歷史,普遍以中國人為身分的本位。有一位學貫中西的朋友,他借了一套講述清末歷史的小說《楊度》給我,在內頁他寫了一段互相勉勵的話,大意是:聰明如楊度也被袁世凱利用,我們參與社會要小心小心。
這位朋友與我同行十載有多,近年對政局愈來愈看不過眼,成為了最激的抗爭派的支持者。在他眼中,香港正逐步變成一個極權的地方。我不敢(可能是不想)那麽悲觀,但不得不同意香港是在走下坡。
那個朝氣勃勃、讓大家覺得可以安身立命的香港,你去了哪裏?
社會矛盾難解 懷念昔日官民理性
我開始投入公共事務的時候,社會問題是通過理性討論去尋求解決、起碼是處理辦法。論政靠的是言之有物。政府看中我這類人比較持平,希望通過委任公職,與社會良性互動。時至今日,這個模式肯定是過時了。做了十年公職,體驗最深的是制度拖着不進行任何改革,積累的矛盾已經激化到不是講道理、做研究、多溝通等傳統政治智慧可以處理。然而政府苦無對策,畢竟社會需要穩定,不能一下子大破大立。
那個溫和理性的香港,你去了哪裏?
香港,我很懷念你。
法律界人士
[李律仁 法律金融]
兩個月前我帶着憂慮地寫了〈政改會否上演一套希臘式的悲劇?〉,兩個月後的今天,情况更加不樂觀。
走到現在,我不禁傷感地發問:我熟識的香港,你去了哪裏?我要憤怒地責問政府與部分建制人士:為何嚇走甚至驅走了我喜愛的香港?我想向所有朋友詢問:除了抗議抗爭,有沒有其他可以正面為我們的香港做的事情嗎?
懷緬小時候看電視有選擇
我年紀不大不小,若懷緬成長歲月,印象中沒有特別看過《獅子山下》。我熟識的香港也不是某些人理想中的什麼「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社會。
伴我長大的是無綫電視的《足球小將》和亞洲電視的《超時空要塞》,那時候連小孩子都知道,香港有兩個,是真正有兩個電視台可以選擇。在放學之後的時段,兩台都會各出奇謀吸引小小的觀衆,他們製作的兒童節目風格大不相同,各有趣味。
那個有競爭有進步的香港,你去了哪裏?
政局日衰 朋友變激進
我讀完書投身工作的年代,樓價在節節上升,但那時的年輕人充滿活力,腦子想的是如何出人頭地,並回饋社會。大部分人無論是中文或英文學校畢業,都讀過中國歷史,普遍以中國人為身分的本位。有一位學貫中西的朋友,他借了一套講述清末歷史的小說《楊度》給我,在內頁他寫了一段互相勉勵的話,大意是:聰明如楊度也被袁世凱利用,我們參與社會要小心小心。
這位朋友與我同行十載有多,近年對政局愈來愈看不過眼,成為了最激的抗爭派的支持者。在他眼中,香港正逐步變成一個極權的地方。我不敢(可能是不想)那麽悲觀,但不得不同意香港是在走下坡。
那個朝氣勃勃、讓大家覺得可以安身立命的香港,你去了哪裏?
社會矛盾難解 懷念昔日官民理性
我開始投入公共事務的時候,社會問題是通過理性討論去尋求解決、起碼是處理辦法。論政靠的是言之有物。政府看中我這類人比較持平,希望通過委任公職,與社會良性互動。時至今日,這個模式肯定是過時了。做了十年公職,體驗最深的是制度拖着不進行任何改革,積累的矛盾已經激化到不是講道理、做研究、多溝通等傳統政治智慧可以處理。然而政府苦無對策,畢竟社會需要穩定,不能一下子大破大立。
那個溫和理性的香港,你去了哪裏?
香港,我很懷念你。
法律界人士
[李律仁 法律金融]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