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官意表過民情飈過 政改應回歸基本面長青網文章

2014年07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7月02日 06:35
2014年07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環繞政改爭議,熱度隨着數以十萬計市民參與七一大遊行之後,各方應該冷靜下來,並要認識到單是擺立場,對凝聚共識毫無幫助,反而因為立場南轅北轍而突顯對立分歧。香港民情躁動,與主導政改的中央停留在立場宣示階段,具體方案欠奉有很大關係,中央不宜再好整以暇,應該拿出具體構思方案,讓市民討論,尋求達至落實普選的最大公約數。


一人一票只是形式

選舉須有真正選擇

佔中投票有數十萬市民參與,參加七一遊行的市民,雖云有小衆人士、團體表達其他訴求,但是爭取民主、要求真普選應該仍佔大多數,因此,近日這兩次大規模群衆運動,都與政改有關,反映市民對真普選的強烈訴求。建制陣營人士解讀佔中投票,大致認為此乃反映市民渴求普選特首,與中央依法推進落實2017年特首普選的決心,完全一致。是的,大多數港人都期望一人一票選舉特首,但是佔中投票結果顯示,市民並不滿足只有選票,而是要有真正選擇,否則要求立法會否決沒有真正選擇的方案。


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回應佔中投票(他稱為全民投票)時,重申中央政府支持香港依法普選的決心堅定不移,誠意不容置疑,不會因為所謂的全民投票和遊行規模而有改變動搖。佔中投票沒有憲制根據,中央不承認、不接受,可以理解,不過,這是數十萬港人的民意取向,若認為可以不理會,那肯定脫離香港民情。近期,張曉明與立法會議員葉建源會晤後,據葉引述,張曉明表示普選方案要分別得到中央與市民認許。這個「雙認許」,社會上沒有太大爭議,只是張曉明以「所謂的」來形容佔中投票和遊行規模,顯然有貶低之意,則就「市民認許」的實質,他有必要解釋清楚。


今次政改爭議,已經歷時1年又4個月(由去年3月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在深圳對建制派立法會議員發表講話開始),包括特區政府的首階段諮詢,各方拿出建議方案,然而中央一概不回應,被認為反映中央意志的傳媒、學者、建制陣營黨派等,則對這些方案,特別是民主派提出的方案,都予以否定,中央變相成為「否定先生」,可供討論、有可能達至最大共識的建議則欠奉。這個情况使激進勢力抬頭,溫和民主派被擠壓得靠邊站,甚而失去政改話語權,這是過去一段時間,當局操持政改議題的結果。


港澳辦與張曉明對佔中投票語多貶意,不過,若仔細分析,投票結果有可能給僵局創造一定解套空間,這個空間雖然狹小或不穩定,但是若善加利用,政改有機會出現柳暗花明局面。


佔中投票可供選擇的3個方案,都有公民提名元素,由真普聯的三軌方案跑出,這個方案除了公民提名,還有政黨提名和組成「愈民主愈好」的提名委員會提名,相對於其他兩個方案都排除提委會提名,三軌方案建議的提委會提名,是可以操作的空間。另外,三軌方案跑出,實際上顯示溫和民主派支持者,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而真普聯的核心成員分屬立法會各黨派,即是政改在泛民陣營的主導權,再度由政黨掌握。這個轉變十分重要,對商討政改有利。


佔中投票後退出真普聯的民主黨,主要與部分真普聯成員缺乏互信合作基礎,不過,民主黨推動的符合國際標準、沒有不合理限制的方案,與三軌方案交集之處仍多,可收互為呼應補充之效,看不到民主黨與真普聯有不可調和的扞格。


學生預演佔中

激進溫和變相切割

佔中投票之後,學生團體急不及待預演佔中,不過,佔中發起人認為現在並非佔中時機,除了激進黨派,主流泛民陣營也不參與,因此,客觀上激進勢力此舉,與溫和民主派出現了切割效果。這是參與投票或遊行人數之外,顯露出來的情况。政改事態發展到這個階段,這個切割可能是不經意的結果,但是勿漠視箇中意義,因為它可以給政改商討提供一個可能達成共識的機會。


關於佔中和佔中投票,現階段有兩方面值得注意。


(1)中央對佔中大力鞭撻,主要判斷在於香港的特定時空,就普選特首,佔中是能夠凝聚許多市民的平台;不過,佔中是訴諸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公民抗命運動,而且到最後一步、即是無法達至「符合普及平等原則、無不合理限制和有真正選擇的」特首普選的時候,才會發生佔中。佔中可能被騎劫,可能偏離發起人的原旨,不利於公共秩序和社會穩定,這是另外的問題,只要有真普選,佔中就不會發生,這一點很重要。


(2)佔中投票結果,哪一個方案跑出固然重要,不過,另一條問題的結果絕對不能忽視。「如果政府方案不符合國際標準讓選民有真正選擇,立法會應予否決」,這條問題在數十萬人投票中,約有88%投票人認為立法會應予否決,這是對篩選和假普選的回應。任何溫和民主派,無論怎樣渴求普選,相信都要正視這股民意。這是政改討論回歸基本面之後,各方都要面對的問題。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