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導賞﹕悄然而去的英雄——香港志願連長青網文章

2014年06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6月29日 21:35
2014年06月29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戰爭與和平,要你二選一,並活在當中,相信你我都會本能地選擇和平。


而香港人更幸運地﹙?﹚沒有「參戰」的選擇。


我們以為活於殖民地或特別行政區,這個城市的安危都不用市民去操心,有英軍或人民解放軍來保衛我城。


但原來在大半世紀以前,二次大戰時的殖民地上,有一批早把香港當作家園的「華籍人士」,自願負起保衛家園的責任,組織成「香港志願連」,從香港作戰至緬甸,為的是驅除日軍,並回到昔日的家園。


浸大歷史系研究助理教授鄺智文,翻開歷史檔案,發現了那些由殖民者或中華民族主者撰寫的歷史中,不佔位置的華籍英兵的血汗與身影。


香港在殖民地時代由宗主國駐守;現在成為特別行政區,又有人民解放軍替我們作地區防衛,住在這裏的居民永遠不用為這個城市的安危而作戰。


擅長軍事史的浸會大學歷史系研究助理教授鄺智文,之前撰寫過《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與蔡耀倫合著)一書。最近又完成了一本有關華籍英兵的故事《老兵不死——香港華籍英兵(1857-1997)》。書中詳細記述一段隱藏於殖民地史觀或民主義史觀之中的華籍英兵歷史︰殖民地時代,香港不只是由英國派來的英軍或印籍英軍來守護,當時也有一班香港人,為着英軍的薪高糧準,也為着保衛香港,投身於英兵之中。他們在軍隊之中也不盡是投閒置散、行行企企之輩,只聊備作「炮灰」之用。直至二次大戰之時,本地更出產過一班受英軍嚴格訓練、饒勇善戰的華籍軍人,他們為了保衛香港而跟日本軍作戰到底,為保衞這片土地而流血,甚至奉獻生命。


華籍英兵 種族多元

華籍英兵中的「華籍」,現在我們的想像可能是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但19世紀中,殖民地時期的香港,華籍可以細分成「客家」、「本地」,「歐亞混血兒」(Eurasians),又或是祖輩早移居外國,在海外出生的華僑。他們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屬不同的籍貫、宗族、族群。所以「華籍」並不等同現在「華人」、「中國人」或「香港人」這些身分。「他們最顯著的共同身分,反而是他們都曾於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末期之間,在英國的海陸空三軍服役或擔任輔助人員。」鄺智文在《老兵不死》寫道。可以想像,殖民地時代西方人眼中的「華人」(那時應該還未有「香港人」作為明確的身分存在),反而存在着更多不同的色彩,而維繫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不外是「保衛香港」。


殖民地政府最初曾為了應否招募華籍英兵而引發內部爭論。殖民地政府招募華籍士兵的原因是歐洲人難以適應香港潮濕炎熱的氣候,而事實上,華人在體格、紀律及服從方面,較諸部分英軍甚至更佳。再之,徵募華籍軍兵的成本確實比英軍低,較為「化算」,所以華籍英兵的數量愈來愈多。不過,英軍始終未有大規模的徵募華兵,「因為始終擔心華兵在中英戰爭時的向背,而非單純出於種族偏見。」鄺智文說。


英軍招攬殖民地的華人、印度人及加拿大入軍,不免令人想到殖民者是否只把他們當作『炮灰』。但鄺智文在歷史檔案及文件中,看到二次大戰時,那些要上戰場殺敵的華籍英兵都受過英軍嚴格訓練,而且配備精良,「如是『炮灰』,根本不用訓練」;而且在一些老兵的訪問中,他們都表示華洋士兵在軍中都建立了深厚的團隊感情。畢竟他們都曾在最艱難的情况下同生共死。而且,曾參戰的士兵,戰時及戰後都有相對優厚的回報,「那時候的種族歧視是很嚴重,但在軍隊的實際操作層面,反而少見因種族而起的歧視情况。」他最有興趣的是在戰爭這種非常狀態下,英國殖民者與香港華人之間的關係,是否就如想像中的強弱懸殊?香港人就只站在被迫害、被保護的一方?


第77旅——默默貢獻的灰姑娘部隊

自1941年12月25日開始,日本佔領香港期間的3年零8個月,是香港史上的悲慘歲月。但當年原來有一支至今幾乎被人遺忘的華籍英軍部隊,在戰敗後逃到中國大陸,而當中有不少士兵死心不息,回到英軍之中,在「英軍服務團」及「香港志願連」(Hong Kong Volunteer Company)中服務。後者當中更有華籍英兵被編為「特種部隊」,在1944年與英軍、國民黨軍隊在緬甸孟拱夾擊日軍。


「香港志願連」的士兵大多曾參與香港保衛戰。志願連的華籍英兵有本地、客家、鶴佬、福建、中葡混血兒,甚至是巴拿馬、墨西哥、菲律賓及英國等地的華僑。部隊人員來自五湖四海,而這也切合當時香港人口、種族、文化的多樣性,有如香港的縮影。


當香港係屋企 就係香港人

「這班人是幫英國人打仗,但他們的敵人是日本,而同時他們亦為了保衛香港。這是難以『你係唔係中國人?』解釋。我相信他們當時會認自己係華人,亦不會有『香港係一個獨立國家、是獨立品種的人』的想法,但民族概念不會太強。種族概念會有,如白同唔白的,階級的概念啦,有錢無錢的。他們的世界觀跟我們今天的不同。」鄺說。記錄他們,也就是記下香港那種複雜又多重的身世。


從香港逃至惠州,這批華籍英兵去了桂林、印度受訓,然後當中有過百人覺得反正無退路(香港已被日軍佔領,不能回去),於是決心跟隨在印度重遇的前上司哥活(Michael Calvert),後來組織成到緬甸作戰的「香港志願連」。他們主動出擊,是知道一日不殲滅日軍,他們一日也不能回到家之所在的香港去。


「現在很多關於『誰是香港人』的討論。其實歷史上似乎係,只要你當香港係你屋企,你就係香港人。這班人亦好簡單,為屋企、為香港而戰。他們為了香港可以打仗打到去緬甸。對於『香港係佢哋屋企」這個claim,他們可說是最強。」他說,在緬甸熱帶雨林待3個半月,對手還是日本這支「地球最兇猛的其中一支軍隊」,並不是簡單的事。最後志願連中的第77旅,在緬甸孟拱對日軍反覆進攻,成功迫使日軍放棄這個戰略點。當然,這在太平洋戰爭眾多戰役之中不算是最亮麗的戰役,而在盟軍高層眼中他們也只是「灰姑娘部隊」,在戰後更迅速被遺忘,但緬甸孟拱一役拖住了日軍的增援,對盟軍的勝利作出貢獻。


香港保衛戰=一場小戰爭?

早在日軍侵佔香港之前,香港華籍英兵已履行「保衛香港」的任務,參與太平洋戰爭中在香港發生的戰役。當中有1942年12月19日的香港華人軍團在黃泥涌峽一役和12月24日在赤柱的戰役。兩役中英軍傷亡慘重。


「很多人認為『香港保衛戰』只屬一場『小戰爭』。其實戰爭的重要性不在於其規模大小、牽涉的人數。」鄺智文說。我們似為戰事的開端有如古代「擇日開戰」,但他說戰爭到開火前的一刻,其實是無數的一點一滴累積,達至臨界點時,才因為一件小事或陰差陽錯而爆發戰事。


很多人說只持續了18天的香港保衛戰是太短,但說時又有沒有想過在戰爭狀態下待18天與18天假期的分別。「關於『香港保衞戰』有兩種說法︰一是『細』,因為人數少;二係短,只得18日。你知道納粹德軍攻法國,攻了多久?3個星期。如果幾十萬軍隊也在3星期之內被人打敗,香港保衛戰中萬多加拿大、印度及華人英軍其實打得不錯。」他分析,一場戰爭的大細跟它的重要性一點關係也沒有,「獨立戰爭中Lexington一場戰爭得幾百人,打出一個美國來,你夠膽說戰爭細唔重要?有些戰爭細,但其實係好大件事。今年第一次世界大戰100周年,大戰的第一場戰役,原來只係兩艘舢舨在東非,一人開了一炮,便決定了整個東非的命運。即係好多事其實係好小,但影響其實好大。」沒有戰爭的親身經驗,關於戰爭總以為是「滿城盡帶黃金甲」,誰知觸發大戰的,往往只是駱駝背上的一根稻草。


英軍、中共東江縱隊曾聯手

說到二次大戰之時的抗日活動,總少不了屬於中共的、當時還是很「地下」的東江縱隊港九大隊。近年也有不少東江縱隊的宣傳、展覽及書籍出版。那當年英軍與東江縱隊又有否聯手抗日的呢?


《老兵不死》一書中記載了英軍服務團成員徐家祥憶述,服務團除了營救英國戰俘,也從事情報工作。而他們後期的主要工作是與中共東江縱隊及國軍合作刺探日軍在香港的軍事情報,工作包括觀察維多利亞每日的港口活動、船舶和飛機的出入、日軍駐港部隊的調動以及有關香港市面的情報。「這些工作看似沉悶,但對戰爭來說非常重要,不過這些重要工作不知何解往往少有被提及。」鄺說。


香港人可當兵?

讀至此,那你有沒有想過要保家衛國而去當兵?加入人民解放軍?但原來持香港永久居民身分證的香港人是沒有這個選擇的。「以我所知,在香港的人民解放軍部隊內應該沒有香港華籍人士。英軍則有一些華人在服務——他們的祖輩是香港的華人,但他們現在是居於英國的英國公民。我相信香港人難以在任何軍隊服役,除非他們入籍其他國家。」他說。


文 蔡琇莹

圖 劉焌陶、受訪者提供、香港退伍軍人聯會提供、網上圖片

編輯 何錦源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