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最新的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升2.1%,按月則升0.4%,創2013年以來最大升幅,加上聯儲局主席耶倫稱不會那麼快加息,以致金價近日明顯彈升(見圖),這些情况會否改變市場對金價走勢的看法呢?
交通銀行香港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表示,其實金價單日波幅達數十元並非罕見,而最近的頂位在1320美元附近剛好是技術阻力,金價於此出現反覆爭持是合理情况;另一方面,因為美國樓價按年上升達13%,而樓價一般上升一年後就會帶動通脹,所以官方對通脹和息口的看法也會出現調整。
羅家聰表示,「我覺得美國加息不會延後,反而應會提早出現,現在10年債息企穩,應不會再下跌了。我看在1.4厘時已見底,債息將是大漲小回格局。債息30至60年一個大上落,短債息已近零,負利率是理論上的概念,實際上是不會發生的,因為投資者可改為持有現金而不買債及存放在銀行」。
他又稱,長息上升反映通脹預期正在出現,自然商品價格難有大跌幅。「商品價格約30年為一周期,如確信黃金今次升市在2011見頂,現况應為反彈,而不是上升。」
30年資產價格周期 金價難3年跌完
羅家聰指出,「有人說金市見底後就是牛市的開始,但事實上,金價是可以在底位徘徊一段很長的時間才會回升,以30年的資產價格周期來說,下跌不會在區區三年就跌完,舉個例,樓價的循環周期沒有30年那麼長,但下跌的時間也動輒需4至5年。」
「金價應該還未跌完,以調整一半升幅計算,支持位應在1087美元,即回調一半,現在做技術的『腳』,美國就算因樓價上升而最終帶起了CPI升幅達3%至4%,但仍不是很高,世界上有些地方的樓市瀕臨崩潰,這可能結果會造成通縮,所以全球總體平均的通脹壓力現在不是很高」。羅覺得,雖金價在短期和中期看不到很大的壓力,反彈阻力應看上次急挫時的水平,即約1520美元,也已不是可以輕易達到。
「美國的CPI目標按年升幅是3.6%至4.8%,若以樓價升幅的延後效應計,則CPI年升幅約在4%至5%便到頂,除非是美國樓價升幅加快,但現在美國的情况並沒有加快,而且經濟往往在反彈後是會出現放緩的現象,樓價現在的增速也會放緩,物價升幅早晚會轉慢。」
有說金價的升跌應和QE(量化寬鬆政策)有關,但羅認為並不是必然,市場上因QE多出來的錢,是沒有任何力量可控制會走到那裏,「現在看來,QE的錢是進入了股市和債市,因此推不動金價,這亦可解釋得到通脹低的原因,因為錢去了股市而不去作太多的消費,故誘發不了通脹。」
銅價下跌 世界經濟未向好
「如用儲錢的心態來理財,那裏可以保值,資金就會投放到那裏,過去兩年黃金不能保值,股票相對能保值,因此資金就捨金就股了。綜觀英德美股皆好,其實日股也不差,香港股市因內地股市不振而不佳而已。」
相對而言,白銀上星期上升達6%以上,升幅比黃金更厲害。羅指出,白銀雖有工業上的用途,但其實工業上的用途是不會太大彰顯銀價的,一如黃金實用價值相對市場反應是太穩定了,工業需求和供應的變化不大時,主宰市場價格還是在於市場炒作。「因為工業需求多為實質買賣,是沒有槓桿的,而且以買為主,市場四大金屬中,黃金波幅最小,白銀較大,而白金和鈀金則為最大,個人不看好黃金,當然也不看好白銀,但如想將投資加大槓桿,這樣投資白銀會較黃金佳.……如相信經濟復蘇的就應買銅,但現在銅價並非上升而是下跌,說明了世界經濟並非向好。」
「事實上,金價和經濟增長的關係是時有時無,與GDP的相關係數不高,金價最主要是看通脹。所以,影響金價最主要是物價,物價和通漲通常每30多至50年就出現一次高位,原因不明,可能是一代人的離世,又或是發生戰爭等等,迄今沒有人能發表出一個可信服的學術解釋。」
黃國英﹕難逃政策市 只能配合
有聽眾去信香港電台,稱香港政府政策朝令夕改,現在買樓投資也變得不安全,股市又是政策市,因此也沒投資股票,想問如何安排穩定的現金流以作退休之用?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認為,其實世界各國都有政策市,非香港獨然,「如各國的QE,其實不少投資者的態度其實是歡迎政策市的,因為沒有政策的改變就沒有波動,沒有波動就沒有機會,專業投資者或投機者對政策的變化是沒有反感的。」
他指出,去年伯南克講退市令高息股和債券下挫,投資者起初也可能很反感,因會投資失利,但一段時間後就會調整方向,不會自怨自艾。
「政策風險在古今中外都會存在,而有風險就有機會去部署,如以生意人的角度去看,如人人都因討厭政策市而做不生意,香港的失業率不會是如今的3%而會是20%。中小企如懼怕政策風險就不如結束生意回家,橫豎都可生活就何必趟這渾水摸魚,大部分商業資本家,都明白朝令夕改,有政策風險,是會去接受的。」
李嘉誠對政策有部署
黃國英引述李嘉誠例子,他對香港政府政策不高興,資金可不調回香港而去等待機會,因此政策風險不用太介懷,而應因應自己來作好部署。
「我的一種重要投資的哲學是去找一些並非受惠政策而有競爭力的公司。中資三大板塊是地產股、品牌股和科技股,今年地產股是差了,但在2007至2013年,地產股是中資股中的強勢甚至王者板塊,2010開始政策不利地產,但地產股仍長時間逆向上升,證明了地產股不一定是受政策打壓而改變強勢的」。黃認為,投資的方向往往是性格使然,而來信的這位聽眾,可以估到如某天新聞發生不利事件時,影響投資,士氣會打擊很大。「要明白自我性格和股票投資是有關係的,為何不能人人可做巴菲特?一般人的EQ和耐性不高,如看不慣政策風險就更應迴避買股。」
他又認為,真正的投資應去擁抱和計算政策的風險,而這些應該是在年輕時便做,而不是在年邁近退休時才去做的,因負擔得起風險。
「專業人士投資往往成績不好,因為他們自我形象高,如醫生和會計師不會容忍出錯,不願意去擁抱不明朗因素,對風險認知太介懷,但專業投資者只要值博率夠高,便會控制注碼,接受就算輸五次,只要贏一鋪大便可以,如對風險太緊張,太介意政策衝擊,不如放棄投資股,反而是最佳的選擇。」
「我猜想這位聽眾是專業工作者,以我個人來說,就不會抱怨政策市而只會抱怨自己應對得不夠好,我一向做一些難估計的工作,去衡量可控制和不可控制、自己去控制注碼和風險,看值博率等等……」
黃國英說,他不喜歡香港現在的股市,但不能改變環境就只有去適應,「我可否去投訴市况淡靜?這是不可能的,投資者應喜愛擁抱風險而不應怨天尤人,自我求生即可」。
不應怨天尤人 要自我求生
這位聽眾來信指出,他主力投資在基金,希望能有派息和提供現金流,資產大部分是一些全球或地區性的股票基金或債券基金,但仍希望能找到表現更加平穩的投資工具。黃國英回應,「這是一個難解答的問題,原因是資料廣泛而不清晰,他提及的很多基金和債券往績不明,也不知道這位聽眾的財政和背景具體要求和回報,提出明確建議只能如瞎子摸象,這是很危險的」。
他認為,基於不足的資料而給建議是不負責任和危險的,情况就如在電視上睇醫生看病,簡單地便下藥方,就風險很高。
「我只能猜測這位聽眾是較保守的投資者,以其不買樓,又不買股,只買一些較保守的基金來推論。個人認為,資產價值可分兩部分,其一是有形資產價值,如樓/舖等等,要以提供資產來獲取租金回報的;另一部分是無形的資產增值,如提供服務來收取費用的。當退休時,應考慮如何將這兩部分進行比例的分配,有形資產其實升值空間有限,如香港的樓市,薪金升幅追不上,政策又不利,可考慮加大無形資產部分以作平衡,當然比例因人而異。」
本欄內容,乃獲授權輯錄自香港電台第二台節目 《60分鐘新視野》逢周六早上11:00-12:00播出 ,主持︰黃國英、羅家聰、劉羽葳。
交通銀行香港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表示,其實金價單日波幅達數十元並非罕見,而最近的頂位在1320美元附近剛好是技術阻力,金價於此出現反覆爭持是合理情况;另一方面,因為美國樓價按年上升達13%,而樓價一般上升一年後就會帶動通脹,所以官方對通脹和息口的看法也會出現調整。
羅家聰表示,「我覺得美國加息不會延後,反而應會提早出現,現在10年債息企穩,應不會再下跌了。我看在1.4厘時已見底,債息將是大漲小回格局。債息30至60年一個大上落,短債息已近零,負利率是理論上的概念,實際上是不會發生的,因為投資者可改為持有現金而不買債及存放在銀行」。
他又稱,長息上升反映通脹預期正在出現,自然商品價格難有大跌幅。「商品價格約30年為一周期,如確信黃金今次升市在2011見頂,現况應為反彈,而不是上升。」
30年資產價格周期 金價難3年跌完
羅家聰指出,「有人說金市見底後就是牛市的開始,但事實上,金價是可以在底位徘徊一段很長的時間才會回升,以30年的資產價格周期來說,下跌不會在區區三年就跌完,舉個例,樓價的循環周期沒有30年那麼長,但下跌的時間也動輒需4至5年。」
「金價應該還未跌完,以調整一半升幅計算,支持位應在1087美元,即回調一半,現在做技術的『腳』,美國就算因樓價上升而最終帶起了CPI升幅達3%至4%,但仍不是很高,世界上有些地方的樓市瀕臨崩潰,這可能結果會造成通縮,所以全球總體平均的通脹壓力現在不是很高」。羅覺得,雖金價在短期和中期看不到很大的壓力,反彈阻力應看上次急挫時的水平,即約1520美元,也已不是可以輕易達到。
「美國的CPI目標按年升幅是3.6%至4.8%,若以樓價升幅的延後效應計,則CPI年升幅約在4%至5%便到頂,除非是美國樓價升幅加快,但現在美國的情况並沒有加快,而且經濟往往在反彈後是會出現放緩的現象,樓價現在的增速也會放緩,物價升幅早晚會轉慢。」
有說金價的升跌應和QE(量化寬鬆政策)有關,但羅認為並不是必然,市場上因QE多出來的錢,是沒有任何力量可控制會走到那裏,「現在看來,QE的錢是進入了股市和債市,因此推不動金價,這亦可解釋得到通脹低的原因,因為錢去了股市而不去作太多的消費,故誘發不了通脹。」
銅價下跌 世界經濟未向好
「如用儲錢的心態來理財,那裏可以保值,資金就會投放到那裏,過去兩年黃金不能保值,股票相對能保值,因此資金就捨金就股了。綜觀英德美股皆好,其實日股也不差,香港股市因內地股市不振而不佳而已。」
相對而言,白銀上星期上升達6%以上,升幅比黃金更厲害。羅指出,白銀雖有工業上的用途,但其實工業上的用途是不會太大彰顯銀價的,一如黃金實用價值相對市場反應是太穩定了,工業需求和供應的變化不大時,主宰市場價格還是在於市場炒作。「因為工業需求多為實質買賣,是沒有槓桿的,而且以買為主,市場四大金屬中,黃金波幅最小,白銀較大,而白金和鈀金則為最大,個人不看好黃金,當然也不看好白銀,但如想將投資加大槓桿,這樣投資白銀會較黃金佳.……如相信經濟復蘇的就應買銅,但現在銅價並非上升而是下跌,說明了世界經濟並非向好。」
「事實上,金價和經濟增長的關係是時有時無,與GDP的相關係數不高,金價最主要是看通脹。所以,影響金價最主要是物價,物價和通漲通常每30多至50年就出現一次高位,原因不明,可能是一代人的離世,又或是發生戰爭等等,迄今沒有人能發表出一個可信服的學術解釋。」
黃國英﹕難逃政策市 只能配合
有聽眾去信香港電台,稱香港政府政策朝令夕改,現在買樓投資也變得不安全,股市又是政策市,因此也沒投資股票,想問如何安排穩定的現金流以作退休之用?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認為,其實世界各國都有政策市,非香港獨然,「如各國的QE,其實不少投資者的態度其實是歡迎政策市的,因為沒有政策的改變就沒有波動,沒有波動就沒有機會,專業投資者或投機者對政策的變化是沒有反感的。」
他指出,去年伯南克講退市令高息股和債券下挫,投資者起初也可能很反感,因會投資失利,但一段時間後就會調整方向,不會自怨自艾。
「政策風險在古今中外都會存在,而有風險就有機會去部署,如以生意人的角度去看,如人人都因討厭政策市而做不生意,香港的失業率不會是如今的3%而會是20%。中小企如懼怕政策風險就不如結束生意回家,橫豎都可生活就何必趟這渾水摸魚,大部分商業資本家,都明白朝令夕改,有政策風險,是會去接受的。」
李嘉誠對政策有部署
黃國英引述李嘉誠例子,他對香港政府政策不高興,資金可不調回香港而去等待機會,因此政策風險不用太介懷,而應因應自己來作好部署。
「我的一種重要投資的哲學是去找一些並非受惠政策而有競爭力的公司。中資三大板塊是地產股、品牌股和科技股,今年地產股是差了,但在2007至2013年,地產股是中資股中的強勢甚至王者板塊,2010開始政策不利地產,但地產股仍長時間逆向上升,證明了地產股不一定是受政策打壓而改變強勢的」。黃認為,投資的方向往往是性格使然,而來信的這位聽眾,可以估到如某天新聞發生不利事件時,影響投資,士氣會打擊很大。「要明白自我性格和股票投資是有關係的,為何不能人人可做巴菲特?一般人的EQ和耐性不高,如看不慣政策風險就更應迴避買股。」
他又認為,真正的投資應去擁抱和計算政策的風險,而這些應該是在年輕時便做,而不是在年邁近退休時才去做的,因負擔得起風險。
「專業人士投資往往成績不好,因為他們自我形象高,如醫生和會計師不會容忍出錯,不願意去擁抱不明朗因素,對風險認知太介懷,但專業投資者只要值博率夠高,便會控制注碼,接受就算輸五次,只要贏一鋪大便可以,如對風險太緊張,太介意政策衝擊,不如放棄投資股,反而是最佳的選擇。」
「我猜想這位聽眾是專業工作者,以我個人來說,就不會抱怨政策市而只會抱怨自己應對得不夠好,我一向做一些難估計的工作,去衡量可控制和不可控制、自己去控制注碼和風險,看值博率等等……」
黃國英說,他不喜歡香港現在的股市,但不能改變環境就只有去適應,「我可否去投訴市况淡靜?這是不可能的,投資者應喜愛擁抱風險而不應怨天尤人,自我求生即可」。
不應怨天尤人 要自我求生
這位聽眾來信指出,他主力投資在基金,希望能有派息和提供現金流,資產大部分是一些全球或地區性的股票基金或債券基金,但仍希望能找到表現更加平穩的投資工具。黃國英回應,「這是一個難解答的問題,原因是資料廣泛而不清晰,他提及的很多基金和債券往績不明,也不知道這位聽眾的財政和背景具體要求和回報,提出明確建議只能如瞎子摸象,這是很危險的」。
他認為,基於不足的資料而給建議是不負責任和危險的,情况就如在電視上睇醫生看病,簡單地便下藥方,就風險很高。
「我只能猜測這位聽眾是較保守的投資者,以其不買樓,又不買股,只買一些較保守的基金來推論。個人認為,資產價值可分兩部分,其一是有形資產價值,如樓/舖等等,要以提供資產來獲取租金回報的;另一部分是無形的資產增值,如提供服務來收取費用的。當退休時,應考慮如何將這兩部分進行比例的分配,有形資產其實升值空間有限,如香港的樓市,薪金升幅追不上,政策又不利,可考慮加大無形資產部分以作平衡,當然比例因人而異。」
本欄內容,乃獲授權輯錄自香港電台第二台節目 《60分鐘新視野》逢周六早上11:00-12:00播出 ,主持︰黃國英、羅家聰、劉羽葳。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