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李維儉﹕站在十字路上的教改(二)——校本統整優化校本評核長青網文章

2014年06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6月28日 06:35
2014年06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學界的意見

本文為5月20日就有關校本評估的討論繼續提出看法。有意見認為校本評核分數比例不高,不應佔去學生大部分課後時間,有專業團體更提出綜合報告方案,以減少學生應付不同科目校本評核要求,更有意見質疑校本評核的價值,認為可以傳統式功課作為評核以替代課外學習活動。有關看法大致如下:


•校本評估理念雖得到學界的認同,但評估方式複雜,而且在多學科同時推行下,教師工作量增加,要安排學生完成各科的評核對學校來說難度甚高,於是出現各科爭學生做評核的現象,教師兼顧行政規劃及評核者工作實在吃不消;

•校本評估雖強調減少學生壓力,不以一試定生死,但很多調查已指出學生要應付公開考試外,還要在兩年多高中階段裏面對多科評核,壓力有增無減;

•新高中科目評核設計中,公開考試仍佔有相當重的比例,但校本評核佔去學生平時大部分時間,使學生未能充分準備公開考試,而且校本評估內容與方向被指無助增進學科知識,讓師生參與評核活動投入熱情大減,為了「應付」而為之。更有報道認為近期的抄襲個案反映學生欠缺應付校本評核活動的相關能力。


檢討與思考學界考慮

以上批評反映教師的困局,考慮到本港學校工作量本身已經非常沉重,教學工作以外,還要設計評核活動及評核學生表現,增加不少行政及評核會議工作,而且社會重視考試成績的觀念仍支配着整個大環境,大大影響了校本評估推行成效及可行性。


現在是時候再思考高中學習過程裏的課本知識與校本評核活動的關係。理論上,關係應是雙向,課堂所學知識應用於諸如實地考察、實驗等社會文化評核考察活動,而在活動過程裏可以加深認識相關知識。無論是公開考試出題設計(總結性評核)還是校本評核(進展性評核)都滲透着這種應用性學習原則。所以,批評校本評核活動無助強化課堂知識就值得我們思考:到底問題出在哪裏?是當局本身設計理念出現問題還是校本設計出現了問題?


若是當局設計出現問題的話,問題是出現在理念層面或是執行層面?若社會大眾認為教育目標應放棄昔日填鴨式學習,好讓學生適應21世紀的社會文化及國際環境,培養學會終身學習能把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的通才,與建構主義學習模式與理論不謀而合的新高中校本評核,在理念上並無不妥,問題相信出現在執行層面上。所以,精簡方案的確有需要,而且方向正確,但精簡到什麼程度又能不失教育改革理念的原意?


•簡化到呈交一份 「傳統式」論述題作為校本評核雖有助減輕教師及學生的壓力,而且可以增進課本所學,但可能失去了知識構建與應用的本意。


•綜合式校本評核,即學生只需呈交一份評核報告的方案雖亦可以減輕學生的壓力,但是學科知識特色的比重與關注有所不同(雖然新高中科目課程規劃原則一致,但知識的結構有所差別)基於難有合理而說服性的具體方案,在學校層面裏推行難度可能更大,若以此方案來回應現時問題,可能引來更多問題。


要讓校本評核達到學以致用、貫通所學的目標必須要從課程整體規劃着手。課程規劃與統整考慮很多不同因素,例如學生自主性、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學校發展重點、學校歷史傳統等,但從不同學科內容及學習技巧找出一些共同性,可以成為統整的出發點,就有助優化校本設計、配合當局精簡方案而又不失校本評估原意。


但課程內容相似帶有共同性不表示學生自然會貫通學科知識概念,因為受着認知發展程度及學習模式的影響,學生慣性會把知識切割成不同學科,看不到學科內容之間的聯繫及關係,就是沒有把眾學科看成是知識的整體,若學校不以整體課程作出規劃,而希望學生在3年高中就自然會融會所學貫通知識,可能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學校的課程規劃者必須先發掘學科共通性(知識與技巧),並以此推動科際間的整合,精心選擇相關的選修部分,讓學生經歷該等共通知識概念時可以呼應不同學科的關注。


建議

概括來說,我們可以課程整體規劃下讓不同學科按教學內容的相似性或共同需要而作出不同層面的統整,整合方法可以很靈活,可選擇某些課題作統整,亦可評核活動上作出配合,以兩科為一組作出相關的整合,可以稱為基層的統整。


例如從學習技能上,課外閱讀就是多科校本評估要求,但要學生做多份閱讀報告的確讓師生吃不消,校本規劃時可以作出統整,例如中文科其中一次的閱讀報告的書籍主題與通識科學習單元作出配合,在教師的指示下有關的閱讀成為通識科獨立專題探究的報告裏的參考書目之一,可以配合兩科需要外還可以增進知識背景,讓學生展開探究打好基礎,減少讀書報告次數,尋求質的提升。


又如中國語文科的中國文化專題又與通識科中國傳統文化主題一脈相承,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中文科透過文章閱讀等手段內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感受,而通識的議題探究教學尤以爭議性社會熱話為切入討論。若要求學生達到有質素的議題分析批判,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有相當認識,必須從文化根源、發展與源流演變有較通盤的掌握,並放在不同社會情景下進行探究,才能提出具識見的立論,所以不妨先讓中文科教授傳統文化相關專題,議題探究交給通識科,可省通識課時之餘,也可為學生進行中文科文化專題作好專題探究準備。


選取學科教學單元及選修部分時,可細心編排教學次序與比重上,例如高中化學、生物、物理都重視學生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貫通着通識教育不同核心概念,學生在探究香港、中國與世界生活議題時都會觸碰到這些概念,要求學生透過實驗、觀察與議題討論中理解及深思其意義。


也不妨呼應社會熱話,在選取選修單元時可作年度式的重點規劃,與學生共同商討興趣所在。以文化保育為例,本港與國內均不乏令學生大感興趣的活化個案,可增潤課堂知識外,也可促進校本評估。例如通識文化保育又與歷史科的本地文化承傳選修部分有密切關係,近期沙中線出土宋元古井正為我們提供了不少教學內容,通識科從議題探究把高鐵發展與沙中線考古發掘的優次爭議帶入課堂,歷史科亦可以宋王臺一帶的考古發展為題在課堂進行討論及認識,教師與學生共同蒐集有關香港考古資料,進行本土歷史考古探究,完成後學生加以整理就成為歷史科校本評估的草稿。科目分工配合着不同的需要,還可以此為題定下全校活動主題,讓校園活動與社會脈搏相呼應。最近,中大歷史系鄧聰教授有關宋元古井危機與機遇的討論,指出古井就像通往古代的時光隧道 (《明報》2014年5月19日),讓我們探究古代的技術及文明,足以引發多層時空交錯超出想像的思考,教師不以此作為校本評估教學內容實在浪費。


教育是一份專業,專業的實踐不止在課堂教學實踐,校本課程規劃原則更是課堂教學的總綱領,指導着日常學與教,學校整體教學效能與此有莫大關係,更是校本評核成敗得失關鍵所在。校本評核的發展何去何從?學校負責課程規劃與設計的同工必須要正視及思考這個首要問題,否則想法有多好的教育理論都只是紙上談兵,多多精簡都無濟於事。


作者是資深教育工作者、通識科主任,從事通識及人文課程設計及規劃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