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計劃於將軍澳興建一所中醫院。中醫藥教育工作者、師生及同業都期盼中醫住院服務自此可正式發展,造福香港市民。政府雖尚未公布計劃的具體方案,但社會上不時有不同界別人士,都表達了對未來中醫院的營運模式、收費,以及香港的中醫發展制度等方面的建議,意見百花齊放,可見大家對這項新猷甚為關注。
作為香港首間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開辦中醫及中藥本科課程的高等院校,香港浸會大學提供中醫藥門診服務已踏入15載,見證並參與創造香港中醫藥發展歷史的新一頁,我們希望就政府建議興建中醫院一事分享我們的經驗和觀點,供政府及公眾參考。
首先,建議的中醫院應該是中西醫配合模式還是純中醫模式呢?香港應否照搬內地中醫院的運作模式?
中國內地中醫院的運作模式主要是中醫可以運用中、西醫兩種治療方法,就是所謂的「中西醫結合」。我們認為香港很難複製內地的模式。從定位、規模、角度來看,香港的中醫醫院建設不宜參照內地中醫院。從定位來看,內地省級中醫醫院,地位與西醫醫院類似,均為綜合性醫院;論規模而言,香港建議中的中醫院只有400張病牀,遠遠不及內地擁有至少1000張病牀的省級中醫院。省級中醫院有中醫、「中西醫結合」、西醫醫生組成醫療隊伍,基本上是「中西醫結合」模式。更重要的是,香港的西醫和中醫各有獨立的註冊制度,中醫只能從事《中醫藥條例》規定範圍內的診療活動,不能超越。即使內地的「中西醫結合」專家來香港工作,由於法律的規限,他們也只能從事純中醫診療活動。
另一方面,我們相信在香港前往中醫院求診的病人,所尋求的應該不是西醫治療,而是中醫治療;如果病人最需要的是西醫治療,他們會前往公營或私營西醫醫院求診。因此,香港將來的中醫院,不可能成為中國內地中醫院的翻版。
我們認為:中西醫配合在香港中醫院是非常必要的,不過,治療模式跟內地中醫院的不一樣,即不是國內的「中西醫結合」模式。在香港將來的中醫院裏,中西醫應各負其責,緊密合作;而治療過程則以中醫為主,在發揮中醫優勢的同時,很多基礎疾病並危急重症的診治,以及西醫基礎疾病治療方案的調整,仍然需要西醫的協助,讓病人能夠獲得來自中西醫的最佳治療,只有這樣,才能將中醫院做好。
作者是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
作為香港首間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開辦中醫及中藥本科課程的高等院校,香港浸會大學提供中醫藥門診服務已踏入15載,見證並參與創造香港中醫藥發展歷史的新一頁,我們希望就政府建議興建中醫院一事分享我們的經驗和觀點,供政府及公眾參考。
首先,建議的中醫院應該是中西醫配合模式還是純中醫模式呢?香港應否照搬內地中醫院的運作模式?
中國內地中醫院的運作模式主要是中醫可以運用中、西醫兩種治療方法,就是所謂的「中西醫結合」。我們認為香港很難複製內地的模式。從定位、規模、角度來看,香港的中醫醫院建設不宜參照內地中醫院。從定位來看,內地省級中醫醫院,地位與西醫醫院類似,均為綜合性醫院;論規模而言,香港建議中的中醫院只有400張病牀,遠遠不及內地擁有至少1000張病牀的省級中醫院。省級中醫院有中醫、「中西醫結合」、西醫醫生組成醫療隊伍,基本上是「中西醫結合」模式。更重要的是,香港的西醫和中醫各有獨立的註冊制度,中醫只能從事《中醫藥條例》規定範圍內的診療活動,不能超越。即使內地的「中西醫結合」專家來香港工作,由於法律的規限,他們也只能從事純中醫診療活動。
另一方面,我們相信在香港前往中醫院求診的病人,所尋求的應該不是西醫治療,而是中醫治療;如果病人最需要的是西醫治療,他們會前往公營或私營西醫醫院求診。因此,香港將來的中醫院,不可能成為中國內地中醫院的翻版。
我們認為:中西醫配合在香港中醫院是非常必要的,不過,治療模式跟內地中醫院的不一樣,即不是國內的「中西醫結合」模式。在香港將來的中醫院裏,中西醫應各負其責,緊密合作;而治療過程則以中醫為主,在發揮中醫優勢的同時,很多基礎疾病並危急重症的診治,以及西醫基礎疾病治療方案的調整,仍然需要西醫的協助,讓病人能夠獲得來自中西醫的最佳治療,只有這樣,才能將中醫院做好。
作者是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