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健康家庭﹕高燒不退 腦膜炎燒壞腦長青網文章

2014年06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6月25日 21:35
2014年06月25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小朋友發燒都教家長憂心不已,怕高燒燒壞腦,影響智力發展。有兒科醫生指出,發燒是正常的免疫反應,一般不會構成嚴重破壞;但若發燒是因患上腦膜炎或腦炎,尤其正值腦部發育黃金期的1歲以下幼兒,便可能真的會壞腦,帶來長遠影響及後遺症。


兒科專科醫生陳欣永指出,嬰兒出生至1歲是腦部發育的黃金時期,「神經元陸續聯繫起來,形成對世界的認知及建立感官功能」,正因為腦部正急速發展,所以幼兒的表現,每個月都有變化﹕首兩個月以感官智能發展為主,頭會轉向聲音源頭;到3、4個月大就會開始揮舞手腳,視線也會隨着物件移動;至5、6個月大就懂翻身、用手抓物件放入口;9個月大左右便曉得「手指指」及四圍爬動;約1歲時則可自行站立及發出單字聲音。


母體傳抗體 9月大便消失

幾個月大的小朋友開始四處爬,接觸病菌的機會亦隨之上升,惟免疫系統的發展未必及時配合。陳欣永稱,初生嬰兒透過胎盤及母乳獲得母親的免疫力,抗體的數量及種類視乎母親的免疫力而定,但都會隨着幼兒長大而逐漸消失。外國研究便顯示源自母體的免疫球蛋白IgG,大約在9個月大便幾乎完全消失,而由幼兒自身產生的免疫球蛋白IgM及IgA則仍處於低水平,令病菌有機可乘。


陳欣永補充,小朋友的腦部很重要亦很脆弱,若在發展的黃金時期受感染,後果可大可小。引起腦膜炎的病菌很多,例如腦膜炎雙球菌、肺炎球菌及乙型鏈球菌等。前兩者存在於環境中,乙型鏈球菌則多經產道感染,產檢時會作檢驗,但即使分娩時採取防感染措施,亦不能完全免除胎兒受感染的風險。


致發展遲緩 智力性格大變

陳欣永曾治理一名當時1個月大的男嬰,因為感染乙型鏈球菌而高燒及抽筋,送院後確診患腦膜炎,經治理後炎症雖已消退,惟男嬰腦部已受破壞,他現時15個月大,頭部仍然無力及無法站立,腦部發展僅如兩三個月大的幼兒,並需服食多種藥物控制癲癇症。陳欣永亦遇過一名感染病毒性腦炎的小朋友,病好後性格和智力都有明顯改變。


不過陳欣永稱,小朋友的發展難以預測,有些幼兒染上腦膜炎後,發展曾遲緩滯後,但幾年後「追得番進度」,可見他們潛能無限。然而,能否追回發展步伐要因人而異。


除了保持個人及家居清潔外,注射疫苗是預防嚴重傳染病的另一方法。陳欣永稱,很多會引發腦膜炎及腦炎的疾病已納入政府疫苗注射計劃中,包括肺炎球菌、百日咳及白喉等;至於腦膜炎雙球菌亦有對應疫苗,惟目前並不包括在本地注射計劃之內,他認為高危族群如幼童,父母可以考慮替他們注射,而鄰近地區如中國內地的疫苗注射計劃,則包括腦膜炎雙球菌。


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在本港屬法定呈報的傳染病,今年截至4月有兩宗個案,去年及前年共錄得七宗(見附表),患者年齡由1個月大至長者也有。而美國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的數據則顯示,1歲以下感染腦膜炎雙球菌的比率,屬各年齡群組中最高。


感染雙球菌 10小時奪命

陳欣永稱,感染腦膜炎雙球菌的病情發展可以十分迅速,由無徵狀至出現神志不清、膚色異常、出血性紅疹等症狀,只需幾小時至10多小時,並可於短時間內奪命。受此菌感染者,約兩成會併發腦膜炎,敗血病則約四成。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腦膜炎雙球菌的死亡率高達10%。


因此他提醒家長要多留意小朋友的情况,如果有持續發燒、無精神或神志不清,便要提高警覺。由於幼兒「唔識講」,若看見他們「成日瞓」、「喊唔停」、「唔肯食」、手腳冰凍及皮膚變色等,便應盡快求醫。


【過度隔絕細菌 弄巧反拙】

很多父母深怕年幼子女感染惡菌,於是無時無刻緊盯小朋友的活動,盡量隔絕他們接觸病菌的機會,家居更是一塵不染。陳欣永卻指,過分隔絕細菌反而令小朋友的免疫系統得不到正常刺激,導致免疫力未能發展。


免疫系統失去正常刺激

他稱,人體免疫系統遇到病原體時,會產生免疫反應,產生抗體;康復後抗體水平雖然會逐漸下降,但日後同一病原體再次入侵時,身體便有抗體形成抵抗力,而免疫系統亦藉着病菌的刺激而逐漸成熟。對於有些家長的做法,例如小朋友每摸到一樣東西就要立刻消毒,甚至要求親友戴上口罩、手套才能「抱B」,陳欣永直言太誇張,他強調家長只要「正常地」預防已經足夠,例如少去人多擠迫的地方,尤其是流感高峰期時,這會較易讓孩子接觸到病菌。而當家人或親友生病時,就不應該接觸幼兒,「無理由感冒都仲要惜埋去」。


文﹕張意宇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