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職場上,年輕員工經常被抱怨沒創意,工作墨守成規,難有突破。要追本溯源,可能就要追溯他們的童年經歷,上網、打機是孩子的「專長」,但未能藉此啟發創意。由於創意是今後新人類在職場上最需要的元素,有辦學團體於是推出「幼兒創意綜合藝術計劃」,以繪本為藍本,刺激學生的藝術創意。學者指出,計劃對幼兒在音樂、形體、視藝有莫大裨益,尤其對啟發創意影響深遠。
幼兒創意綜合藝術計劃,2012年開始於東華三院轄下的幼稚園推行,為期兩年,為K3學生設計以視覺、音樂及形體舞蹈為主的課程,其間委託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許娜娜博士作成效研究。
許娜娜表示,透過評估家長、學生及老師,發現曾接受計劃的學生,創作力較之前出色,連帶溝通、表達能力及學習動機也有顯著改善。「創意一般以五種能力表現定斷,包括敏覺力(觀察事物)、流暢力(解決問題能力)、變通力(多角度思考)、獨創力(獨特見解)、精進力(精益求精)。」她尤其欣賞東華三院肯接納先進的教學方法,「好像用Rap和Beatbox音樂教歌舞、超現實概念教視覺藝術等,是很新的教學方法」。
從繪本延伸至視樂舞
這個計劃從繪本開始,延伸至視覺藝術、音樂及舞蹈三個範疇﹕視覺藝術藉着故事內容啟發學生,鼓勵他們以拼貼、撕貼、水墨彩、拍照等形式做視藝創作;音樂方面,則鼓勵學童因應故事的起承轉合,以歌詞、節拍、音階等,表達故事起伏及人物情緒;形體舞蹈則藉着角色扮演和處境探討,做舞蹈運動,促進肢體動作協調。校方又舉辦家長講座及創意工作坊,並向家長派發小冊子,協助孩子在課堂外繼續實踐。
就讀K3的曉桐,正是能在校內外實踐藝術活動的活生生例子。曉桐媽媽表示,女兒以前很害羞,但自從在課堂學習Rap及Beatbox後,性格變得活潑,而學校也特意製作「親子創意藝術小錦囊」,讓學生回家後與父母實踐不同藝術活動。「曉桐回家聽到音樂,會自動擺手擺腳,還會教細佬一齊跳,後來連爸爸都受感染,想了許多古靈精怪的念頭。」她稱,丈夫會用豆、米放在鑊或鐵盒中攪動,製成簡單樂器,組織「家庭音樂團」;又參考書中示範,運用聯想力促進創作。負責帶唱的陳蘭老師說,最初擔心Rap與Beatbox是否適合幼兒,後來發現,「用Beatbox節奏去啟發學生填歌詞、打拍子,學生更易掌握」。
家庭受藝術感染 大小同樂
在這個創意計劃中,學校會向每個學生派發一本獨立繪本,讓他們回家與父母重溫,貫徹家校合作。東華三院教育科學務主任鄺美詩指出,繪本與一般故事書不同,孩子可想像自己就是故事主人翁,更易代入其中,刺激創意,令他們更有動機思考及延展互動學習。她指計劃推出兩年漸見成績,未來將與其他辦學團體作聯校觀課交流,當中2012至13年度畢業、現已升上東華三院小學的60名小一學生,校方會繼續追蹤其學習進度作研究,未來亦會為轄下各區幼兒園老師作音樂培訓,傳授新思維及技巧,啟發更多幼兒的創意。
【老師有say﹕抽象繪本發揮想像力】
念K3的葉向晟,眼仔碌碌,對於手工藝創作有很多「鬼主意」。回想一年前,他還是一個經常扭計買玩具的小男孩,經過這個計劃,媽媽說﹕「路邊看見樹葉,他會拿回去做碎花裙圖案,又會儲起汽水罐做手工,少了扭計買玩具。」晟晟在課堂上學習的繪本叫《氣球國》,負責視覺藝術的李素娟老師指,此書可向學生教導較艱深抽象的「超現實」概念,「繪本裏有些不合比例的圖畫,例如漢堡包大過一個人,恐龍很大、人類很細的強烈對比,又會教學生用繩索等刻劃線條做小模型,發揮想像力」。
代入繪本 易吸收故事
香港教育學院幼兒教育學系講師黃樹誠指出,幼兒繪本是一種工具,其好處是容易觸動小朋友心靈,「小朋友看繪本,會容易代入故事的中心思想,引發情緒,所以不止是聽完故事就算,可以鞏固他們的記憶、吸收知識和加強創意」。他強調,由繪本出發,可以發展出歌唱、朗讀、演說、話劇等形式,屬「全感官學習 」(All Senses),令幼兒吸收得更強及快,「對眼、耳、口、手腳、心靈都有益,最緊要是快樂學習」。只有快樂,才可讓孩子的記憶深遠悠長。
文﹕陳詩雅
編輯:胡可欣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