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競爭力僅靠中央「政策屏障」長青網文章

2014年06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6月23日 06:35
2014年06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無論是對已經營運的兩大聯盟,還是對最終被否決的「航運巨無霸」P3,香港航運業界一直未見明顯的焦慮。不過平靜背後的底氣並不完全來自港口業務更有效率,更多是源自內地海運條例限制了內地港口的國際中轉業務,為香港提供了「政策屏障」抵禦競爭。


根據中國國際海運條例,外國船舶不得經營中國港口之間的船舶運輸,也不可租用中國籍船舶及艙位,這令外國船舶在尋找國際中轉港時,都只能選擇香港。近年中央推出支持上海發展成國際中轉港的政策,但香港主要的競爭對手深圳和其他珠三角港口,在國際中轉方面仍有較大差距。


貨櫃碼頭商會倡增吞吐能力

香港貨櫃碼頭商會主席鍾惠賢表示,香港較釜山港更大,P3獲批之後預計會放棄一部分中小型港口,「但一定不會放棄來港」。她表示P3及其他主要航運聯盟,近年均增加使用深圳作為入口港,因為其運輸成本等費用較從香港轉口更低。但她表示,幸得中央政策限制了外國船公司選擇一個內地港口聚集來自全國各地的貨物再出口,因此多數國際出口業務只能通過香港。「希望這個政策可以繼續維持,幫助香港保持航運中心的地位」。


貨櫃碼頭商會去年底向政府遞交白皮書,建議增加躉船泊位、及把碼頭多餘的停車場及候車空間轉換成貨櫃堆場等一系列措施,以增加港口的吞吐能力。鍾惠賢表示政府已經和商會開了幾次會並已去實地考察,收集了初步資料,以評估哪些方案和用地要優先考慮。她表示目前碼頭用地已經「好爆」,希望可在6、7月旺季的時候增加用地。港口發展局稱現在進行航道挖深工程,令12500標準箱的特大船隻可在任何潮汐情況下進出葵青港,並會在數月內完成「香港港口發展策略2030研究」,亦承諾年底前完成對碼頭商會白皮書的檢討。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