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昨日的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的大運河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條世界上最長、最古老的人工水道被認為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決心和勇氣。而中國和吉爾吉斯、哈薩克3國聯合申請的「絲綢之路」亦申遺成功。中國至此已擁有47個世界遺產。
新華社報道,昨日,卡塔爾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大運河成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業革命前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土木工程,它促進了中國南北物資交流、領土的統一管轄,反映出中國人高超的智慧、決心和勇氣,以及東方文明在水利技術和管理能力方面的傑出成就。
「智慧高超 東方文明傑出成就」
中國大運河始建於公元前486年,從春秋到隋、唐、元,經過多個朝代的修鑿,至今已有2500年歷史,由京杭運河、隋唐運河和浙東運河3部分組成。跨過兩個直轄市、6個省、25個地級市,總長1011公里。從古至今,一直發揮着交通、運輸、行洪、灌溉、輸水等作用。歷史上有大量吟詠大運河的作品,從唐代李商隱的《隋宮》、宋代王安石、清代鄭板橋的作品等,到眾人耳熟能詳的清代《楓橋夜泊》等。歷史學科中更有「大運河詩詞文化」一說。
大運河申遺歷時近8年,其間包括了運河清理、整頓、修復、疏通等一系列工作。專家認為,大運河開鑿之初是圍繞政治、經濟、軍事等功能價值。如今,它已是東方智慧象徵,彰顯出超越時空的獨特價值。運河杭州段多年前已開通水上旅遊線路,用低碳漕舫遊船和低耗能燈具規劃改造運河夜景。
3國聯手申請 絲路亦入列
此外,中國與吉爾吉斯、哈薩克聯合申請的絲綢之路遺產,亦在昨日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是全球首個多國聯手的申遺項目。「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屬文化線路類,跨度近5000公里,沿線有33處遺蹟,其中中國境內有22處考古遺址、古建築等遺蹟,包括各帝國都城、宮殿群、佛教石窟寺等,哈薩克、吉爾吉斯境內各有8處和3處遺蹟。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