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際經緯﹕世界盃的愛國測試長青網文章

2014年06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6月22日 06:35
2014年06月22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世界盃向來是露骨展示「愛國情懷」的機會,球迷和球星紛紛化身愛國者,政客趁機提倡愛國團結。另一邊廂,球場總充斥着種族主義和排外情緒,揭幕戰前巴西電視台便播出教宗「向種族主義說不」的呼籲。愛國與排外大概只一線之隔。


每年世界盃都不乏球員在奏國歌時聲淚俱下的場面。國際足協把賽前奏國歌限制90秒內也造就愛國者一展身手的機會。南美不少國歌篇幅較長,巴西後衛馬些路去年建議球員在90秒音樂完結後繼續清唱國歌,而這已成巴西球迷的禮儀,今屆世界盃也為其他南美國家仿效。球員和足總官員紛紛表示全場球迷清唱國歌場面令人感動云云。


法球員拒唱國歌惹批評

賽前奏國歌的傳統不知始於何時,但在某些國家,奏國歌環節已成為判斷球員有多愛國的指標。法國國家隊擁有不少非洲裔和阿拉伯裔球員, 極右國民陣線勒龐曾批評這支球隊「不夠法國」,球員有沒有高唱馬賽曲、唱時有多投入便成為「愛國測試」。本身是阿拉伯裔的法國前鋒賓施馬向來拒唱國歌,便為法國不少「愛國人士」批評。


法國上周日首場世盃賽事,因為音響系統故障,賽前罕有沒有奏國歌,引起法國傳媒嘩然。門將羅利斯(Hugo Lloris)等人為被褫奪唱國歌的機會憤憤不平。


英國歷史學家Eric Hobsbawm嘗言,國家這個由想像建構出來的社群,通過球場上11名有名有姓的球員變得真實起來。這可解釋為何足球總跟民族主義難分難解。


事實上,馬賽曲首次在法國球賽響起,便是因為法德宿怨。法國1935年跟納粹德國作友誼賽,有見德國球迷高唱德國國歌,法國球迷便以馬賽曲回應。一邊高唱「德國,德國至高無上」(這句歌詞現已被刪去),一邊高唱「你可曾聽見戰場上戰士們奮戰的嘶喊聲? 他們要闖到我們中間刺穿我們妻兒的喉嚨?」(這句歌詞仍見於馬賽曲)火藥味甚濃。


港球迷之福:打氣隨心

國歌掀起的亢奮愛國情緒可以輕易滑轉為仇外,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 因此法國跟西德1952年10月舉行二戰後首場足球賽事時,兩國足總為免勾起球迷不快的歷史回憶,便決定賽前不奏國歌。球場上的民族主義一向令不少人擔憂,法國《回聲報》前編輯 Charles de Laubier上周便在《世界報》撰文,提出國家應與體育分離,甚至倡議取消國家隊, 把國歌國旗等國家象徵趕出足球場。不過這似乎難以實行:據在9個歐洲國家展開的Football Research in an Enlarged Europe(FREE),有高達76%受訪者反對取消球賽前奏國歌儀式。


這類爭議對香港球迷來說難免陌生:畢竟我們還可以隨心為所愛的球隊打氣而不用被指摘「不愛國」——這也許是香港人的福氣呢。


林康琪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