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在梁振英未選上特首之前,他曾經拿着一張摺櫈,這樣說﹕這個十大武器之一,不單可以用來打架,亦可以用來聽巿民意見。
他選擇摺櫈,大概就是認為這是一種民間的符號。
不過在古代,椅子其實是權利的象徵,摺櫈更是為打仗而設的,坐上去的人,只有皇帝。
說起椅子的歷史,古埃及可以說是發源地。文化博物館正在舉行的大型展覽「卓椅非凡」,百多件展品來自世界一級博物館,當中年紀最大的展品,就是有逾3000年歷史的古埃及木櫈。「這張小櫈,全用入隼的方法嵌製。很多人問,為什麼木造的櫈可以保留下來?這大概是因為埃及天氣較乾燥,放在密閉的陵墓裏,所以沒有腐爛。」博物館館長司徒嫣然說,埃及雖然說是發源地,但其實對於哪個地方的人最先發明椅子,未有一個定論,「不過,只有古埃及真的有實物出土,而且數量很多」。
酒會坐櫈禮儀:半躺側靠
其他古文明地方,也早有椅子的出現,例如美索不達米亞,4500年前出土的滾筒印章上也雕有椅子的形象,蘇格蘭的一個考古遺址,在房舍裏都有類似櫈的家具,在史前時期已用櫈。司徒館長說,這次展覽本來最古老的展品,其實不是古埃及的櫈,而是羅馬尼亞一帶出土的泥塑神像。她指着圖片說,「這叫女神的會議,有7000年歷史,是一些史前時期的考古發現」。十五個下身肥大的泥塑人形公仔圍成圓形,背靠着沒腳的椅,「那個時候的歐洲,已有椅子出現」。而坐的禮儀也有講究,不過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要把腰挺直、雙腳緊合垂放那種,「古希臘流行一種男士的飲酒聚會,會場裏放有躺椅,是只有貴族才能坐在上面飲酒、辯論、交談。他們的坐姿,是半躺側靠,現在我們的阿媽見到子女這樣吃喝,肯定就會教訓一番,但當時真的要這樣躺,才叫做合乎禮儀!」在椅子未普及以前,只有權貴可以坐椅,一般平民,只用木桶、木箱、矮櫃、草蘿、石頭等當是坐具。從各地風俗畫都可以見到,古代普羅大眾的家居佈置簡陋,家具數量款式不多,坐具體積矮小,而且沒有特定擺放位置。
摺櫈易攜 為行軍打仗
至於中國,則是到較後期才有椅子出現。我們常說席地而坐,原來中國人一直坐在地上,直至漢代才開始有椅子出現。「其中一個說法是,喜愛西域事物的漢靈帝引入了胡牀。胡牀是什麼呢?其實是摺櫈。」不過,這並不是我們現在常用的圓形小摺櫈,而是像一張牀或長櫈。司徒館長說,古埃及很早期就有摺櫈,當時並不為易於收藏,而是因為便於攜帶,最初多用於行軍打仗。後來強國開拓版圖,揮軍出征,希臘、羅馬以至中世紀歐洲都開始使用,而且加以改良製造,傳到各地。貿易通道打通,不止軍人,商人和探險家都會帶摺櫈,於是外地人第一次見到的櫈,很多時就是摺櫈了。「一張摺櫈,其實並不是我們現在看的那樣簡單。」不止是十大武器,也不止用來吃大牌檔,「我常說,摺櫈是眾多椅子裏的文化大使」。
有椅子 才有同枱食飯
椅子出現前,中國人席地而坐,也席地而食。他們會在地上鋪一層用竹篾造的「筵」,然後再加上用草織成的「席」,所以我們現在的宴會,主人會請客人「入席」,其實就是源自漢代以前的飲食模式。所以商周的青銅食器,例如鼎和爵,都有高腳的設計,配合席地而食。席地而食,不像我們現在有桌,不適宜大伙兒同桌而吃,食物一人一份放在席上,或放在席上的案上,所以又叫「分食」。後來,桌椅的出現影響了人們的飲食習慣,人們可以圍着桌一起進食。展覽廳裏有展示敦煌的壁畫,當時的人就是兩邊坐在長櫈上,圍桌共食,所以唐朝的中國人已開始「合食」。
僧侶打坐 坐櫈避蛇
椅子怎樣傳入中國,除了有漢靈帝的胡牀說法外,還有一種說法,是由僧侶從印度帶到中國。敦煌的壁畫中,就曾出現僧侶坐在椅子上打坐的圖像。不過,既是仍然盤膝而坐,為什麼不在地上,偏要坐上為垂足而設的椅子呢?因為怕坐在地上不夠神聖?「有學者說,本來僧侶是在地上坐禪的,後來有僧侶坐禪時打瞌睡,沒為意有蛇出沒,結果被咬死了。於是坐在椅上,防止蛇蟲鼠蟻騷擾。」
「卓椅非凡﹕穿梭時空看世界」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9月15日(逢周二休館)
票價﹕20元(標準票)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6時(周六及公眾假期開放至7時)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
文 陳嘉文
圖 受訪者提供
編輯 顏澤蓉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他選擇摺櫈,大概就是認為這是一種民間的符號。
不過在古代,椅子其實是權利的象徵,摺櫈更是為打仗而設的,坐上去的人,只有皇帝。
說起椅子的歷史,古埃及可以說是發源地。文化博物館正在舉行的大型展覽「卓椅非凡」,百多件展品來自世界一級博物館,當中年紀最大的展品,就是有逾3000年歷史的古埃及木櫈。「這張小櫈,全用入隼的方法嵌製。很多人問,為什麼木造的櫈可以保留下來?這大概是因為埃及天氣較乾燥,放在密閉的陵墓裏,所以沒有腐爛。」博物館館長司徒嫣然說,埃及雖然說是發源地,但其實對於哪個地方的人最先發明椅子,未有一個定論,「不過,只有古埃及真的有實物出土,而且數量很多」。
酒會坐櫈禮儀:半躺側靠
其他古文明地方,也早有椅子的出現,例如美索不達米亞,4500年前出土的滾筒印章上也雕有椅子的形象,蘇格蘭的一個考古遺址,在房舍裏都有類似櫈的家具,在史前時期已用櫈。司徒館長說,這次展覽本來最古老的展品,其實不是古埃及的櫈,而是羅馬尼亞一帶出土的泥塑神像。她指着圖片說,「這叫女神的會議,有7000年歷史,是一些史前時期的考古發現」。十五個下身肥大的泥塑人形公仔圍成圓形,背靠着沒腳的椅,「那個時候的歐洲,已有椅子出現」。而坐的禮儀也有講究,不過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要把腰挺直、雙腳緊合垂放那種,「古希臘流行一種男士的飲酒聚會,會場裏放有躺椅,是只有貴族才能坐在上面飲酒、辯論、交談。他們的坐姿,是半躺側靠,現在我們的阿媽見到子女這樣吃喝,肯定就會教訓一番,但當時真的要這樣躺,才叫做合乎禮儀!」在椅子未普及以前,只有權貴可以坐椅,一般平民,只用木桶、木箱、矮櫃、草蘿、石頭等當是坐具。從各地風俗畫都可以見到,古代普羅大眾的家居佈置簡陋,家具數量款式不多,坐具體積矮小,而且沒有特定擺放位置。
摺櫈易攜 為行軍打仗
至於中國,則是到較後期才有椅子出現。我們常說席地而坐,原來中國人一直坐在地上,直至漢代才開始有椅子出現。「其中一個說法是,喜愛西域事物的漢靈帝引入了胡牀。胡牀是什麼呢?其實是摺櫈。」不過,這並不是我們現在常用的圓形小摺櫈,而是像一張牀或長櫈。司徒館長說,古埃及很早期就有摺櫈,當時並不為易於收藏,而是因為便於攜帶,最初多用於行軍打仗。後來強國開拓版圖,揮軍出征,希臘、羅馬以至中世紀歐洲都開始使用,而且加以改良製造,傳到各地。貿易通道打通,不止軍人,商人和探險家都會帶摺櫈,於是外地人第一次見到的櫈,很多時就是摺櫈了。「一張摺櫈,其實並不是我們現在看的那樣簡單。」不止是十大武器,也不止用來吃大牌檔,「我常說,摺櫈是眾多椅子裏的文化大使」。
有椅子 才有同枱食飯
椅子出現前,中國人席地而坐,也席地而食。他們會在地上鋪一層用竹篾造的「筵」,然後再加上用草織成的「席」,所以我們現在的宴會,主人會請客人「入席」,其實就是源自漢代以前的飲食模式。所以商周的青銅食器,例如鼎和爵,都有高腳的設計,配合席地而食。席地而食,不像我們現在有桌,不適宜大伙兒同桌而吃,食物一人一份放在席上,或放在席上的案上,所以又叫「分食」。後來,桌椅的出現影響了人們的飲食習慣,人們可以圍着桌一起進食。展覽廳裏有展示敦煌的壁畫,當時的人就是兩邊坐在長櫈上,圍桌共食,所以唐朝的中國人已開始「合食」。
僧侶打坐 坐櫈避蛇
椅子怎樣傳入中國,除了有漢靈帝的胡牀說法外,還有一種說法,是由僧侶從印度帶到中國。敦煌的壁畫中,就曾出現僧侶坐在椅子上打坐的圖像。不過,既是仍然盤膝而坐,為什麼不在地上,偏要坐上為垂足而設的椅子呢?因為怕坐在地上不夠神聖?「有學者說,本來僧侶是在地上坐禪的,後來有僧侶坐禪時打瞌睡,沒為意有蛇出沒,結果被咬死了。於是坐在椅上,防止蛇蟲鼠蟻騷擾。」
「卓椅非凡﹕穿梭時空看世界」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9月15日(逢周二休館)
票價﹕20元(標準票)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6時(周六及公眾假期開放至7時)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
文 陳嘉文
圖 受訪者提供
編輯 顏澤蓉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