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環評報告承認第三條跑道的填海範圍是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地,工程將永久損失672公頃海牀,包括650公頃中華白海豚及其他海洋生物的棲身海域。報告建議於大小磨刀洲,成立1個約2400公頃的海岸公園,並連接現時的沙洲及龍鼓洲兩個海岸公園,期望加強保育中華白海豚,認為工程對海洋生態屬「中度影響」;不過新海岸公園要待2023年完成跑道工程後才建成。
稱工程後有新海岸公園
機管局建築工程環保事務總經理李仲騰稱,海豚活動範圍廣闊,工程進行期間會到其他範圍,完成後海豚有機會回來,希望新海岸公園能與現時海岸公園作協同效應。
環團批先破壞後保育
不過,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批評報告內容「不盡不實,前言不對後語」,存心隱瞞工程對中華白海豚帶來的負面影響。他說,目前有60多條中華白海豚活躍於北大嶼山,當中70%約40多條經常在工程填海範圍水域作為移動路線及覓食,若工程地點不改,中華白海豚有可能被工程噪音嚇走,或受工程滋擾無法生育,甚至缺乏食物死亡,最終令中華白海豚絕迹於北大嶼山水域。他又批評海岸公園要於2023年才落成,是「先破壞,後保育」,屆時海豚在生靈塗炭後才有保護區已「無福消受」。
稱工程後有新海岸公園
機管局建築工程環保事務總經理李仲騰稱,海豚活動範圍廣闊,工程進行期間會到其他範圍,完成後海豚有機會回來,希望新海岸公園能與現時海岸公園作協同效應。
環團批先破壞後保育
不過,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批評報告內容「不盡不實,前言不對後語」,存心隱瞞工程對中華白海豚帶來的負面影響。他說,目前有60多條中華白海豚活躍於北大嶼山,當中70%約40多條經常在工程填海範圍水域作為移動路線及覓食,若工程地點不改,中華白海豚有可能被工程噪音嚇走,或受工程滋擾無法生育,甚至缺乏食物死亡,最終令中華白海豚絕迹於北大嶼山水域。他又批評海岸公園要於2023年才落成,是「先破壞,後保育」,屆時海豚在生靈塗炭後才有保護區已「無福消受」。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