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估波指標奏效 樓市現小陽春長青網文章

2014年06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6月21日 06:35
2014年06月21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紀惠集團行政總裁湯文亮獲報章邀請,在世界盃賽事期間撰寫足球文章,並將之與地產分析融合一起,有朋友來電問筆者是否也可以寫一些相類似文章,「應節」一番?筆者自知足球知識貧乏,自然婉拒,但靈機一觸,想起在股市有一個極具分量的技術分析工具——「估波指標」(Coppock Indicator),頗為有趣,覺得也可一定程度應用於樓市,不妨和讀者分享一下。


所謂估波指標,自然不是用來「估波」或賭波,而是以其創作人的名字Edwin Coppock音譯而來。Edwin Coppock乃是美國經濟學家及德州研究機構Trendex Research的創辦人,據說當年接受教會委託,研究如何發掘買入股票作長線投資的時機。


Coppock認為,最好是在熊市尾段入市,並想到投資者在熊市中的感覺,與親友不幸離世有七八分相似,要有一段較長時間的「哀悼期」來平復心情,才會重新入市,因此他便諮詢教會主教,問當有親友離世,一般人要多久才能平復哀傷,獲教主回覆是11至14個月之間,之後他便將這些「參數」來創作其「估波指標」,竟然準確率極高,並因此獲頒技術分析終生成就獎。


消化利淡消息 需11至14個月

由於篇幅關係,這裏不詳情「估波指標」的計算公式,但翻查紀錄,它確能準確在多次熊市及金融海嘯後為股市成功「摸底」。而估波指標有一個較有趣的特式,它只提供買入信號而不會發出沽貨信號,以及只適合作長線和整體大市的預測,不合短炒、沽空或個股的預測。


筆者覺得,估波指標頗合那些只希望買入後長揸的投資者,這也與不少人買樓的性格配合。筆者認為,估波指標的精粹,不在其計算公式,而在其切合人性對重大負面消息的消化過程,大概需時11至14個月。


筆者觀察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後,樓價下跌約14個月後,便出現了一個明顯的小陽春,之後樓價和成交反彈了一段時候,才再下破前低位而重展跌浪。可以這樣說,某個不利的重大消息,對股市或樓市所造成的心理衝擊,約11至14個月便完成消化,這時便有可能出現反彈小陽春,甚至真正見底,但如再有新的不利消息出現而股價或樓價再破底,新一輪跌市又會再出現。


樓市「莊家」 相對審慎

去年初香港政府推出雙倍印花稅(DSD)加辣招及美國開始出現退市預期,中原和美聯樓價指數,都大概在去年首季末段見頂回落,若以估波指標的11至14個月「消化期」計算,樓價便應在今年5至6月間反彈或見底(筆者4月底時與朋友之間閒談,也說樓市5至6月或會反彈),適逢政府修訂並放寬DSD換樓退稅期限,刺激了多個月來累積的購買力,樓價和交投便見回升。至於這一輪升勢能否延續,便要看釋放出來的購買力被消化後,會否再有新的利淡消息出籠,倘若真的有新的利淡消息而樓價跌破最近的底部,那便要極其小心。


筆者先前說過不熟識足球賽事,但最近聽到基金經理黃國英在電台節目論賭波與投資股票,覺得十分有趣。黃國英說,買馬和買股,其實較賭波容易,因買馬的賠率和股票的潛在回報,基本上是由所有參與者的落注所決定,所以買馬落注,或用錢買股,可以靠打敗「群眾」來取勝,而群眾往往是不理性,有本事的投資者,便能獲得高額回報。


賭波則不然,賠率主要由莊家根據其經驗、知識和可能有的內幕消息,以及「抽水」而訂出,若投注者要贏錢,便要打贏專業的莊家而非盲目的群眾,難度自然大增。


觀乎近期樓市,二手市場是散戶業主與散戶買家之間的角力,出現了搶買搶租情况,但一手市場,發展商投地仍相對保守,樓盤熱賣也不見明顯加價,發展商去貨套現意欲強烈。如將發展商視作樓市莊家,看到二手和一手樓市迥異的反應,大家會否有另一種角度的解讀?


內地經濟放緩,而近月內地樓市也交投大幅萎縮兼多個城市樓價下跌,終令政府推出「定向降準」,變相放寬銀根,市場期待可產生刺激經濟和樓市的作用。我們經常說內地是政策市:「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就叫、一叫就放、一放就亂」;每當市場下跌,政府便會放水放錢,然後市場轉活,活不多久又亂,政府又要推出管制,重新打死市場,然後又要放水放錢……


內地放水效用愈來愈弱

其實,就算政府能不斷放水,是否經濟和樓市便一定死不了?短期而言,放水總有一定效果,只是效果愈來愈弱,根據世界銀行最新的《中國經濟簡報》,中國透過增加信貸得出的經濟邊際增長,愈來愈小(圖1),而投入相同單位資本得出的邊際產出,也愈來愈不濟(圖2),則內地藉放水而希望可以刺激經濟和托起樓市,相信也最終會出現「藥石無靈」的一天。


或許,這解釋了或何一些內房如碧桂園(2007)、富力地產(2777)和雅居樂(3383)等,已開始往外國發展,馬來西亞是其中一個目標國家,有關公司在當地購入地皮金額以數十億甚至過百億元計。其實,一般內地人也漸多到外國買樓,根據搜房國際資料監控中心的調查,今年首季內地人往外國買樓最熱中的5個國家(不計香港),依次為美國、澳洲、加拿大、英國和馬來西亞(圖3),如大家相信內地購房資金的威力,便也值得研究大馬樓市的升值潛力。


筆者獲邀在明日下午三時出席銅鑼灣柏寧酒店27樓的一個投資講座,分析馬來西亞經濟前景與樓市的關係。有興趣讀者,可致電9696 0081查詢報名。


明報記者 陸振球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