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信用卡年費 背後「價格歧視」長青網文章

2014年06月1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6月18日 06:35
2014年06月18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相信很多讀者與我一樣,皮包抽屜裏面總會有一兩張不常用的信用卡,可能是在某銀行開戶口時「搭單」送的,也可能是在某次優惠或大獎賞時被吸引了去申請的。


銀行很聰明,絕大部分信用卡在起初第一年或幾年必定是免年費。但隨着時間過去,當你已經不再使用那張信用卡、甚至不再留意一般來說應該空白的月結單時,銀行就會悄悄地開始收取年費。我最近就收到一張月結單,幸好我瞄一瞄,原來要算整整一千五百元的年費!


精明的讀者們應該很清楚,遇到這種情况,指定動作是打電話去服務熱線,要求豁免年費。我也是這樣做。


抱着試試無妨 收取費用

有趣的是,服務熱線的語音系統,竟然開門見山地提供「申請豁免年費」的選擇,而且按鍵之後完全是自動操作,系統會請你稍等,再過大約半分鐘,同一把錄音的聲音會告訴你:「你的申請已經獲得批准,多謝你繼續使用我們的服務,拜拜!」

很明顯,銀行根本沒有期望過能收取你的年費,甚至可能只是抱着試試無妨的心態,在月結單上列出這個項目,看看有多少人會留意到,並進而會花一兩分鐘打電話要求豁免。


在經濟學上,這類型的收費模式可以歸入「價格歧視」(price discrimination) 之範疇。


讓我簡單解釋一下什麽是「價格歧視」。假設同一款貨品,有部分消費者願意出10元購買,另一些會出8元,其他會出6元。再假設生產商或販賣者有九件貨品要出售,每件成本四元,從他的角度,最好是能夠向不同的消費者收取每人願意付出的最高價格:3×$10 + 3×$8 + 3×$6 = $72,扣除成本$36 ,利潤是 $36。


如果必須劃一定價,最理想的是6元,共得$60 ,扣除成本,利潤 $24 。若把價格定在10元,只得三個人買,會虧本$6。定在8元好一點,會賺 $18 。


聰明的商人自然是會想辦法向不同的消費者收取不同的價格,即每一個消費者願意付出的最高價格。但在現實生活中,要為同一款貨品或服務定出多個價格並不容易。於是商人就會巧立名目,在貨品或服務核心之外加加減減,美其名是「有增值」或「清水式」,其實只是企圖把消費者區分起來。


總有人不知情下 付這價格

信用卡年費一千五百元對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相信都是值得花一兩分鐘申請豁免的。但總會有一些消費者,根本就不去留意,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是願意付這個價格的。於是,銀行就成功達到「價格歧視」,袋袋平安了。


法律界人士

[李律仁 法律金融]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