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大學民調顯示,受訪者對「香港人」身分認同進一步提升,對「中國人」身分認同下跌,而中國人身分認同評分,更跌至回歸以來新低。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表示,雖然調查顯示對中央和內地同胞持排拒心態的人多了些,但不宜過分解讀,因港人身分認同一直起伏不定,亦與本土意識、港獨意識無關。
劉銳紹:人權治港政策惹反感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則認為,港人身分認同增加,並非因為本土派興起,而是因為中央政府在2008年奧運之後,於人權問題和治港政策上倒行逆施,令港人反感,因此從數據看,港人身分認同大幅提升,早在09年已開始。
40%自稱港人 20%中國人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在本月6至12日訪問近700人,調查顯示,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為40%,比去年12月明顯上升5個百分點,而自稱為中國人的比率則下跌了兩個百分點,只得20%。調查中回答是「廣義香港人」(即回答「香港人」比率加上回答「中國的香港人」的比率)的受訪者為67%,遠高於「廣義中國人」(即回答「中國人」比率加上回答「香港的中國人」比率)的31%受訪者(見圖) 。
2009年起差距激擴
港大民調又以10分來讓受訪者就身分認同評分,受訪者對中國人身分認同的評分,為回歸以來新低,只得6.65分,比去年12月下跌了0.26分。受訪者對香港人身分認同則為7.99分,上升了0.12分。
綜觀1997年至今52次調查的數據,本報發現受訪者對「廣義中國人」的身分認同,只得3次是超過「廣義香港人」。調查顯示1998至2002年,「廣義香港人」身分認同遠高於「廣義中國人」,2003年中央政府推出大力挺港措施後有所變化,直至08年兩項身分認同數據十分接近。但自2009年起,兩者差距急速擴大。
劉兆佳稱,過去研究表明,香港人與中國人身分認同並非對立,反而兩者重疊性和共通性很多,與台灣的「外省人」和「台灣人」不一樣,故不宜過分解讀。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