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趙耀華﹕《新資本論》洛陽紙貴 財富不均世紀難題長青網文章

2014年06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6月16日 06:35
2014年06月1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從前有個經濟學家在一個書評中調侃道,該書作者是個大思想家,整天對國家大事高談闊論,自己則只是個小思想家,整天關心一些細眉細眼的事情。言下之意是前者的言論興許可以吸引公眾的眼球,後者的默默耕耘才是推動社會變革的力量。這番話是有其道理的,在過去10多年來,在西方經濟學界就有一批小思想家對收入不平等和財富不平等做出了非常細緻的實證研究,這些看來非常沉悶的東西其實有其微言大義。


佔領華爾街運動中的口號

這群經濟學家要回答以下的問題:社會中最富有的1%人口(甚至是0.1%以至0.01%人口),其財富佔全部人口財富的百分之幾;社會中收入最高的1%人口(甚至是0.1%以至0.01%人口),其收入佔全部人口收入的百分之幾,又他們的收入中有多少是勞動的報酬,有多少是資本的報酬(物業租金、股份紅利之類)。如果他們的收入都是勞動報酬,則他們至少是賢能才智出眾之士,其擁有高收入可說是實至名歸,相反,如果他們的收入都是資本報酬,則他們大概是繼承巨額遺產的公子哥兒,其合理性值得懷疑。


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取得收入分配數據是依靠家庭收入調查這傳統方法,但是這類調查是抽樣進行的,而且由受訪者自願填報,對於了解社會頂層一小撮人的情况並不合適。這批經濟學家於是另闢蹊徑,使用歷來政府稅收資料和遺產登記資料,因而得以對各個不同國家的頂層人口的收入分配和財富分配及其變化做了詳細的研究,大大加深了我們對過去二三百年資本主義的認識。他們名字並非家喻戶曉,其研究對社會倒是有點影響。據說美國的佔領華爾街運動中的「我是99%」(或「1%與99%」)的口號,其靈感來源正是這些有關收入不平等的研究!


財富與收入不均的大歷史

這批小思想家中的一個核心人物是叫湯瑪斯·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法國經濟學家,他最近出版了一部名為《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的巨著(以下簡稱為《新資本論》),在西方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可說是洛陽紙貴。說它是一本巨著不僅僅是指其內容而言,其外表就很有分量:500多頁的正文,幾十個圖表,註釋佔全書的四分之一頁數,還有放在網上任人取閱的數據!


《新資本論》其實是一部以法、英、德、美等國家近兩百年歷史為對象的經濟史著作。作者把他和合作者的專門研究整理出來,把這些國家的收入和財富不平等的變化,用生動而不失嚴謹的語言為讀者娓娓道來。中間牽涉到人口的變化,制度的變遷,不乏有趣的細節。舉例說,原來在公元1700年,法國人口就已經達到兩千萬,而英國人口則只有800萬,當時的有識之士為未來把脈,大概沒有幾人會想到300年後兩國人口的變化。又當討論到19世紀的社會時,作者往往會回到奧斯丁的《曼斯菲爾德莊園》和巴爾扎克的《高老頭》裏面的情節。《新資本論》讀來趣味盎然,這是筆者所始料不及的。


全書的要旨是要指出這些國家的財富不平等情况,在上個世紀經歷了一個從緩和到重新惡化的過程,今天它們已經回到,或者快要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情况了。英國《金融時報》最近對該書的一些數據和處理方法,特別是英國是否存在該書所說的財富不均的惡化過程提出質疑。筆者覺得這些批評對該書總體來說影響不大 ,誠如皮凱提在其回應所言,《金融時報》建議的做法不見得比他的做法來得合適。


皮凱提還對西方主要國家的收入和財富不平等的變化,作出獨有的理論分析。他認為資本主義自身的規律會使得財富不平等和收入不平等不斷惡化,並提出了3條資本主義的規律來解釋其觀點, 他也對今後100年的情况做出了警告,並提出解決方法——在全球的範圍開徵資本稅的建議。當然,有批評者會認為這3條規律過分簡單(只得3條?),而且容許太大的彈性,以致價值不大。


財富不均 要落重藥?

筆者對《新資本論》佩服之餘,卻有一些疑惑。首先,作者並沒有區分財富不均(或者收入不均)和貧窮這兩個不同的概念。皮凱提經常提醒我們,西方世界的財富不均和收入不均程度可以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嚴重程度相比,這令人聯想到當時窮人過着的匱乏生活。但是,那時窮人生活匱乏不僅是收入不均的結果,它還是生產力低下的結果。今天生產力提高了不少,人們的物質生活要比100年前豐盛得多,因此同樣程度的不均在今天的「殺傷力」要比100年前遠為溫和,這點是我們應該慶幸的。


第二, 皮凱提雖然認為財富不均是個問題,卻沒有明確說明財富不均到底有什麼問題。財富不均這首先是個人與人之間的比較,如果僅僅是因為別人比我們富有而覺得社會有錯,那是十分危險的事情,也許引起我們不快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我們自己。另外一些人則出於平等精神而主張要節制財富不均,平等是偉大的理想,但是強行推行卻是壞事。因此,當我們討論財富不均的時候,最好要把自己抽離現場,冷靜而客觀地認清問題所在,而不能僅僅根據平等精神甚至是出於仇富心理。


美國獨立戰爭的先烈曾經說過:「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19世紀中葉之後,受馬克思影響的歐洲社會主義者也有相對應的說法,他們把爭取目標分為「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前者指政治上的平等(普選權和政治自由),後者則指之經濟上的平等(生產資料社會化等),前者比後者更根本更重要。《新資本論》是寫給歐美讀者看的,在他們的國度,最低綱領已經達到了,自由和普選權已經深深植根以至像呼吸一樣是理所當然的,此時爭取最高綱領正是其時。相反,香港人(以至大陸人)的處境大不相同,我們的自由並沒有很好的保障,真正的普選權更遙不可及,在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之間實不應捨近圖遠。


皮凱提無疑是個左派,但在1989年的時候他才18歲,所以他沒有歐洲左派知識分子支持共產黨在蘇聯和東歐獨裁統治的思想包袱,所以能夠以平常心回顧西方的歷史。當你讀到《新資本論》,你可能會狐疑,如果馬克思復活,他會不會寫一本類似的作品?最後,你未必同意皮凱提作為大思想家所發表的觀點,至少會佩服他作為小思想家的功力!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副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