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又是四年一度的不眠夏夜來臨,世界盃在這4個星期掀動億萬球迷的心,體育比賽的魅力在於千變萬化,戰果難以預測,今屆比賽只開打了幾天,誰是最終贏家這刻言之尚早,但輸家卻已昭告天下,那就是國際足協(FIFA)。本屆比賽揭開戰幔前不久,國際足協再爆出醜聞,傳媒報道卡塔爾涉嫌行賄獲得2022年世界盃主辦權,有關內容駭人聽聞,有說俄羅斯得到2018世界盃主辦權的過程當中,與卡塔爾互相換票支持。足球盛事被貪腐黑雲掩蓋,球員在綠茵場上再努力也難以彌補失落了的球迷信心。
FIFA會長堪比教宗
行事停留黑暗時代
國際足協的醜聞用體壇術語「打茅波」形容絕不為過,從會長白禮達是萬年會長迹近永不下台,乃至近年一宗接一宗爆出主辦世界盃貪腐醜聞,這個國際體育組織已是搖搖欲墜,公信全無。國際足協成員209個,比起以國家資格才可參加的聯合國多16個,較之國際奧委會更多出4個,堪稱體育之王。事實上,與國際奧委會會長一樣,國際足協會長擁有高於主權國家行政首長的國際人格,某程度而言,國際奧委會會長及國際足協會長的身分,與教宗相差不遠;他們沒有屬地,但成員遍及五洋七洲。
可是,這些體育組織在行政上欠缺透明度,在影響重大事件的決策過程黑箱作業,包括批准主辦比賽的決定,卻恍如停留在中世紀黑暗時代。這次傳出卡塔爾獲得2022年世界盃主辦權的醜聞,若報道屬實,堪稱「黑箱中的黑箱」。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報道,卡塔爾前足協官員向前加勒比海及中北美洲足協主席行賄120萬美元,這種向擁有一票定生死權力的國際足協執委會成員賄賂的做法,客觀上證明了經濟學的「奇貨可居」定律在國際足協通行——209個會員的國際足協,決定主辦權誰屬的是執委會24人,在後冷戰年代比併軟實力的今天,主辦世界盃不僅是短時間推動經濟的興奮劑,對主辦國提升國際地位、凝聚國內人心是無與倫比的政治仙丹,這24人手裏的便是這帖奇方。
主辦世界盃的意義,遠超於4個星期幾十場比賽的層次,當牽涉到一國執政者的政績成功與否,其願意付出的投資成本,就不能純粹以體育比賽看待。以巴西主辦今屆世界盃為例,儘管投入資金逾110億美元,從目前的收支情况來說,能夠平衡已是上上大吉;然而其政治效應遠大於110億美元,於民望低迷的總統羅塞夫而言,若能成功主辦今屆比賽,令巴西人民臉上有光,10月大選就有機會連任。此外,國與國之間的集團式互相傾軋拉攏打擊,在把票投進票箱之時顯露無遺,體育運動精神蕩然無存。
效法聯國輪換理事
投票透明有何不可
旁門左道者便會想到,花一筆錢獲得大型體育比賽主辦權,賺取的政治紅利與「投資」相比是不可以道里計,國際奧委會如是,國際足協亦如是。面對危機,解決之道在於「改革」二字,國際足協的病灶是權力過於集中、投票欠透明度,24人組成的執委會手操生殺大權,若制度不改,國際足協近10年提倡的公平競技(Fair Play)難言傳身教。方法之一,可效法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採取輪換制,執委會如法炮製,再加添世界知名專業人士,定出執委職任限期。另方面,聯合國決議皆須公開投票紀錄,各國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出兵與否、和平與否,都落在世人眼中,國際足協既非政治或軍事組織,看不到記名投票有何困難。
國際足協唯一可以拿來作擋箭牌的是「傳統」。然而,這是一個虛妄的圖騰,是窒礙進步的巨大橫木,多少改革囿於「傳統」無法推行,即如球賽即場重播系統,可以免卻多少肉眼差池造成的爭論,類似今屆開幕賽巴西獲得的一個十二碼罰球,可是,當網球比賽也有判別出界的「鷹眼」系統,最多人參與觀賞的足球賽始終未見推行,比賽公平不知從何說起。
改革是促成體育比賽更廣泛的動力,1984年洛杉磯奧運引入大量商業元素,更免除主運動場及選手村必須新建的規定,最後大賺一筆收場,破除「辦奧運必虧蝕」的傳統結局。以史為鑑,國際足協面對朽敗機制,有沒有決心推倒舊時代迎來新天,其價值遠超金盃誰屬的短暫光輝,而是永恒地給予國際足協表裏如一的肯定,始是改革的終極目標。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FIFA會長堪比教宗
行事停留黑暗時代
國際足協的醜聞用體壇術語「打茅波」形容絕不為過,從會長白禮達是萬年會長迹近永不下台,乃至近年一宗接一宗爆出主辦世界盃貪腐醜聞,這個國際體育組織已是搖搖欲墜,公信全無。國際足協成員209個,比起以國家資格才可參加的聯合國多16個,較之國際奧委會更多出4個,堪稱體育之王。事實上,與國際奧委會會長一樣,國際足協會長擁有高於主權國家行政首長的國際人格,某程度而言,國際奧委會會長及國際足協會長的身分,與教宗相差不遠;他們沒有屬地,但成員遍及五洋七洲。
可是,這些體育組織在行政上欠缺透明度,在影響重大事件的決策過程黑箱作業,包括批准主辦比賽的決定,卻恍如停留在中世紀黑暗時代。這次傳出卡塔爾獲得2022年世界盃主辦權的醜聞,若報道屬實,堪稱「黑箱中的黑箱」。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報道,卡塔爾前足協官員向前加勒比海及中北美洲足協主席行賄120萬美元,這種向擁有一票定生死權力的國際足協執委會成員賄賂的做法,客觀上證明了經濟學的「奇貨可居」定律在國際足協通行——209個會員的國際足協,決定主辦權誰屬的是執委會24人,在後冷戰年代比併軟實力的今天,主辦世界盃不僅是短時間推動經濟的興奮劑,對主辦國提升國際地位、凝聚國內人心是無與倫比的政治仙丹,這24人手裏的便是這帖奇方。
主辦世界盃的意義,遠超於4個星期幾十場比賽的層次,當牽涉到一國執政者的政績成功與否,其願意付出的投資成本,就不能純粹以體育比賽看待。以巴西主辦今屆世界盃為例,儘管投入資金逾110億美元,從目前的收支情况來說,能夠平衡已是上上大吉;然而其政治效應遠大於110億美元,於民望低迷的總統羅塞夫而言,若能成功主辦今屆比賽,令巴西人民臉上有光,10月大選就有機會連任。此外,國與國之間的集團式互相傾軋拉攏打擊,在把票投進票箱之時顯露無遺,體育運動精神蕩然無存。
效法聯國輪換理事
投票透明有何不可
旁門左道者便會想到,花一筆錢獲得大型體育比賽主辦權,賺取的政治紅利與「投資」相比是不可以道里計,國際奧委會如是,國際足協亦如是。面對危機,解決之道在於「改革」二字,國際足協的病灶是權力過於集中、投票欠透明度,24人組成的執委會手操生殺大權,若制度不改,國際足協近10年提倡的公平競技(Fair Play)難言傳身教。方法之一,可效法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採取輪換制,執委會如法炮製,再加添世界知名專業人士,定出執委職任限期。另方面,聯合國決議皆須公開投票紀錄,各國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出兵與否、和平與否,都落在世人眼中,國際足協既非政治或軍事組織,看不到記名投票有何困難。
國際足協唯一可以拿來作擋箭牌的是「傳統」。然而,這是一個虛妄的圖騰,是窒礙進步的巨大橫木,多少改革囿於「傳統」無法推行,即如球賽即場重播系統,可以免卻多少肉眼差池造成的爭論,類似今屆開幕賽巴西獲得的一個十二碼罰球,可是,當網球比賽也有判別出界的「鷹眼」系統,最多人參與觀賞的足球賽始終未見推行,比賽公平不知從何說起。
改革是促成體育比賽更廣泛的動力,1984年洛杉磯奧運引入大量商業元素,更免除主運動場及選手村必須新建的規定,最後大賺一筆收場,破除「辦奧運必虧蝕」的傳統結局。以史為鑑,國際足協面對朽敗機制,有沒有決心推倒舊時代迎來新天,其價值遠超金盃誰屬的短暫光輝,而是永恒地給予國際足協表裏如一的肯定,始是改革的終極目標。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