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綠色生活﹕一手一腳 清理郊野公園垃圾長青網文章

2014年06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6月15日 22:35
2014年06月15日 22: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早前看到一則新聞,端午節三天假期,深圳的大梅沙海灘接待了48萬人次旅客後,沙灘上滿佈大量垃圾,離奇是遊人若無其事在旁邊曬太陽!

在垃圾堆中,真的能享受陽光與海灘?

難為了清潔的職員,要在盛暑之下執垃圾,有七名職員因而不適送院。


沒有人想揑着鼻子曬太陽,如果每個人願意多做一點點,減少製造垃圾,甚至把垃圾帶到市區的垃圾桶才棄置,就不會出現這些問題。


在香港郊遊或到海灘暢泳,不至要與垃圾為伴,但垃圾過多問題仍然存在。


郊野公園不同於市區,清潔工人沒有手推車,大型垃圾車亦不能駛上山,市民留下的垃圾是怎樣處理?

郊野公園垃圾 如何清走?

郊野公園的燒烤地點、遠足徑、露營地點、郊遊地點、遊客中心等均設置垃圾桶。當遊人製造了垃圾,順手就掉進垃圾桶內,可是,清理這些垃圾沒想像中簡單,須靠郊野公園前線員工用擔挑運送下山。這班員工,亦是早前介紹過,一人分飾幾角的救火、植樹及築路工人。


一級工人蔡偉超,身形健碩,面對清理垃圾工作,仍覺得辛苦。「假如那天要清理垃圾,早上8:15便預備好垃圾袋、擔挑等工具,到負責的郊野公園範圍清理垃圾。郊遊地點或燒烤場路程或較短,若果是遠程路線,行足全日,要自備糧水,環繞船灣淡水湖一周,也要五六小時,部分路徑更是體力的考驗,如由大尾督上八仙嶺。夏天最辛苦,上午『乾蒸』,之後灑一場過雲雨又全身濕透,每人平均擔3至8袋垃圾,總重量大約50公斤,垃圾桶以外的地方也會有垃圾,我們一路行一路執,危險位置要用長鉗幫手。」


點解衛奕信徑第九段 無垃圾桶?

直至今年5月,全港郊野公園的垃圾桶共有4420個,垃圾帶來的問題,不僅需要浪費大量人力處理,亦影響大自然環境,一些野生動物會將垃圾桶的垃圾翻亂,北區多牛和野豬,中區多獼猴,弄在地上的垃圾,部分會吹到崖邊等難以執拾的地方。


基於種種原因,現在除了一些場地、郊野公園出入口,部分偏遠的山徑不設垃圾桶,漁護署會豎立指示牌,建議遊人把垃圾帶走。郊野公園主任楊輝輝稱:「郊野公園屬於大家,希望市民減少製造垃圾,有垃圾都可以自己帶走。」


年代不同,垃圾也不同?

郊野公園1987至1988年有880萬人次遊客,2012年已達1300萬人次。而最受歡迎的遊客活動也隨年代改變。八九十年代,燒烤是最受歡迎的遊客活動。2000年之後,選擇「遠足」為主要郊野活動的遊人大幅上升,燒烤所佔比例下跌。


香港郊野公園吸引世界各地遊客慕名而來,亦常見自由行旅客,部分外籍傭工亦愛到郊野公園野餐。年代不同,製造的垃圾亦有分別,以往多燒烤食物的垃圾,現在則增加了膠樽,甚至有紅酒樽,西瓜皮、野餐用具等垃圾。郊野公園的總垃圾量在這幾年不斷上升,2009至2010年為3400噸,2013至2014年達3700噸。


農林助理員劉海寶1994年加入漁護署,現在需不時到場地巡視,視乎實際情况再分派職員清理圾垃,他難忘當年清理燒烤場食物垃圾的情景,「那時的垃圾多得誇張,在垃圾槽旁已有七八袋垃圾量,臭氣冲天,甚至長出蟲來,要用鏟剷走。最辛苦莫過於要擔着垃圾上山下山,試想想,擔着垃圾在新娘潭走上走落,少一點氣力都不行。」


點解金山郊野公園 垃圾桶與別不同?

昔日的垃圾桶是一個沒蓋的圓形膠桶,現在常見的垃圾桶設有分類回收,物料改用玻璃纖維,亦有遮蓋。如果你曾到金山郊野公園,會發現那裏的垃圾桶與別不同,原因是該處有大群「聰明」的獼猴居住,簡單的垃圾桶設計,難不到牠們的智慧和靈活身手,輕易將垃圾弄散滿地,再慢慢挑選。不斷改良垃圾桶設計是該區管理站職員工作之一,但獼猴見招拆招,幸而年初新設計的垃圾桶,巧妙之處未被獼猴識破。而有野豬出沒的郊野公園,垃圾桶偶然被撞爛,野豬會用獠牙把垃圾箱拉出來,所以垃圾桶須加上鐵鏈及封邊。


郊野學堂﹕為何馬騮山多馬騮?

香港除人類之外,唯一的靈長類動物就是這些「聰明」的馬騮(獼猴),牠們有群區集性,群族由20至100隻等組成,各有職責,例如瞭望防衛、照顧幼猴等,具高度智慧。


九龍山一帶(即金山及獅子山郊野公園)是獼猴的集中地,牠們頑皮搗蛋,會翻亂垃圾桶,小部分甚至會搶奪人類食物,獼猴普遍不受人歡迎,為何會大量存在?牠們的出現,原來當初是為了幫助我們解決毒果問題。


獼猴愛吃馬錢

香港原有野生獼猴群落,但相信已經絕迹。現存的猴群是於1910年代在九龍山一帶再次被引入的個體後代。據說引入獼猴目的,是為控制本地有毒植物馬錢。有人擔心馬錢果實跌入水塘污染食水,但馬錢對獼猴無害,更是牠們喜愛的食物。在1950年代,有人把數隻長尾獼猴放生,牠們與獼猴集棲及交配繁殖,獼猴適應了九龍山的環境,數量日漸眾多,九龍山因此有「馬騮山」之稱。漁護署自2007年開始為本地野生獼猴避孕及絕育,控制野生獼猴的繁殖數量。


知多啲﹕不留痕迹

「不留痕迹」(Leave No Trace)是國際流行的保護自然環境理念,提倡的7項郊野環保原則,給予人們郊野活動指引,從而減少對山林和大自然的破壞。其中一項是妥善處理垃圾,如人人做到登山後不留痕迹,每一個到訪大自然的人,以至我們的下一代,也能享受美好的野外環境。以下為部分原則。


妥善棄置垃圾 Dispose of waste properly

垃圾分類並放在適當的垃圾桶,最理想是把垃圾帶離郊野

別帶走郊野任何東西 Leave what you find

保持岩石,植物等自然原貌,切勿塗鴉或破壞。除了腳印,什麼也不留下;除了回憶,什麼也不帶走


尊重野生動物 Respect wildlife

不要餵飼野生動物,不滋擾,不捕捉、不傷害

考慮其他遊客 Be considerate of other vistors

不要隨便喧嘩,製造聲浪影響別人(如沿途用喇叭播放歌曲),應考慮其他郊遊人士感受

文 李佩雯

圖 陳淑安、資料圖片

編輯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