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導賞﹕金漆招牌變質了長青網文章

2014年06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6月15日 06:35
2014年06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晚上的彌敦道,招牌滿天,依舊爭妍鬥艷,可是這種五光十色,其實與往時已經不一樣——霓虹開始失色,被超大型廣告硬照搶盡風頭;氣勢性格兼具的書法字體,變了電腦生硬的新細明體。


這多年來,讓萬千遊客陶醉的香港金漆招牌,究竟承載着怎樣的城巿發展脈絡,與香港人的價值轉向?

招牌3擺法 隨時代改變

看來雜亂無章的港式招牌陣,理大設計系的譚智恆Keith卻覺得亂中有序,只用了三個種類便把它們歸納好﹕店面、在建築物立面懸掛、從建築物上伸延出來。這三種方式,除了是招牌的擺置方式,也可以說是隨時代變遷而發展出來的。


最初的招牌,我們在舊相片中也許曾經見過,當時的香港,未有高樓,行人如鯽,馬路兩旁的唐樓盡是騎樓,每條柱上都有招牌,目的是把自己的店舖名字從店面延伸至路旁,讓人們看到。當時,招牌立林,只是放置高度在行人的視線水平,體積也不大。「後來有了車,為了讓車上的人看到,就把招牌移高、90度伸延出來、面積放大幾倍。」三○年代,霓虹燈傳入香港,招牌不再只在白天才看到,晚上甚至更精彩更撩人。


老店木製招牌 書法家原大寫好

物料也一直在轉變。Keith讓我看一些從老店拍來的照片,店外店內的木造牌匾,是名副其實的金漆招牌、鎮店之寶,日子久了,牌匾上的金漆變舊,就慎重地拿去翻新,字體堅持不變。「他們就是以招牌上的書法為傲,說起當年是特地請書法家寫。」這種金漆招牌,代表一間店舖的信譽,傳承店舖的經營之道,在今天的香港,已是買少見少。我們現在見慣的,是用電腦印製的招牌,一大塊帆布或膠片掛在店外,然後用射燈照亮。「這種方式很便宜。為什麼要慳呢?今日唔知聽日事。」租金一年飈一次,誰說得準什麼時候要搬店?即使可以留下來,殘舊了便又造過一個新的,反正現今的招牌是廉價的商品,「現在的人不介意」。


新店帆布招牌 電腦字體夾硬放大

科技介入了招牌設計,Keith的拍檔、理大設計系的郭斯恆Brian,覺得這讓城巿的視覺美學都退步了。「現在的招牌,是在電腦裏設計好,然後放大幾十倍列印而成。一般在電腦用的字體,是預備人以書本內文字的大小閱讀。把字體放大的同時,其實連它的缺點都放大了。」他解釋,筆劃之間的空白和粗幼,放大來看的話要再調整。往時專寫招牌的書法家,是用原大寫好,筆劃與筆劃之間、字與字之間怎樣留白也有顧及。


路兩旁多廣告 美學不見了

Brian說,大約在○三年,他發現行人專用區多了,連帶路邊大廈大型廣告招牌也氾濫了。「以前是舊式商場,沒什麼人留意。街上人流增加,路兩旁多了廣告。」後來,不止商場外牆,連有窗戶的住宅大廈外牆也被出賣,一來說是遮醜,蓋掉污黑的冷氣槽,二來可以用來賣廣告賺錢。於是,人們走在街道上的視覺經驗也改變了,原本樓上的跌打館、武館、一樓一粉紅色玻璃窗,與街上的人斷絕了互動,一個又一個放大成比汽車還大的手袋,大剌剌地塞進人們眼裏,美學不見了,連想像空間也抹殺了。而一度流行的大型屏幕,Brian說這是由時代廣場帶起,但現在亦只有時代廣場那大屏幕仍然活躍,其他很多地方的屏幕,甚至索性關掉,「一個大屏幕要運作下去,不止要不停播廣告,那個地方也要不停有活動配合,但哪個地方可以常常搞節目搞活動?」


旺區黑夜更亮 大屏幕白光刺眼

在黑夜之中,霓虹燈散發出的光芒既是一種標記、信息,本來其實也是一種安全感。「夜裏走進一個地方,想找吃的,你總不會走向暗黑的巷裏,遠處看到有光,會覺得安心。」現在的銅鑼灣旺角,黑夜比白天更亮,是否就代表這城巿比從前更安全?Keith和Brian同聲說,「光得太過分吧?那夜乘巴士,大屏幕發出的白光,其實讓人的眼很刺痛,很辛苦」。有人說,一個城巿是否繁榮富庶,看它夜裏有多光芒就知道。現在的香港,繁榮富庶得是否有點過了龍?


招牌art deco

最初的招牌,大多畫於唐樓騎樓底的柱上,然後逐漸發展至長方形的木牌,懸掛於店外或建築物外。即使發展至有霓虹招牌,不少招牌其實都是在四方板上寫上商戶名字。後來,霓虹燈逐漸普遍,招牌開始花巧,餐廳會添加名菜的圖像,如牛奶食品店在招牌上用霓虹光管扭成一碗雙皮奶,又例如金舖會在店名前加一個鑽石圖案。


添加圖像 走向花巧藝術

西方的裝飾藝術風,也影響了香港的招牌設計。Brian說,裝飾藝術在二十年代的歐洲盛行,在此之前,裝飾強調很花巧、很皇宮的線條,後來工業革命開始,商品大量生產,裝飾的設計就開始轉向機械性,運用很多簡單的幾何圖形、線條,例如三角、圓形、波浪曲線,目的是可以讓機器大量生產出來。後來,這種運動吹至美國,再傳到亞洲,最先受影響的是日本和上海,「所以在上海可以看到這種風格的招牌」。他舉例,香港的觀奇洋服,本來的標誌都受art deco影響,「它的『服』字,中間的兩劃,是用兩個圓形代替」。


Art Deco以後,香港的招牌又走向什麼風格?「翠華那種,其實很成功,有點後現代味道,用羅馬式的柱做裝飾,上面再加個皇宮屋頂,字體又很中國化,有意思的符號拼湊一起。你想想,茶餐廳的食物很多元,乜都有,它的招牌亦是同樣,有它的一套視覺語言,熱鬧的。」


招牌字體

在鬧巿充斥大型廣告牌之前,八、九○年代,香港的招牌運用了大量書法,Keith說,當中其實很多都是北魏體。「香港寫招牌的書法家,來來去去都是幾個人」,最多人認識的,大概是區建公。「北魏體,其實屬於隸書與楷書之間,通常在石碑上找到,因為要在石上鑿出來,所以筆畫粗一點,字體方一點,豪氣一點。」他說,區建公的字,是從清代趙之謙的基礎上修改發展而來,不過沒有趙之謙的歪歪斜斜,事關招牌要講求實用,遠看也能分辨出是什麼字。「所以招牌用字選北魏,不選楷書,也有實用的考慮,楷書秀麗,但太幼細,放在招牌上,感覺很弱,離遠看,筆劃不清,文字會『堆埋一舊』。」


北魏體 方一點 豪氣一點

至於英文字體,看來多用作陪襯,最常見的情况是,商店的中文名稱比英文名稱要短得多,於是英文字體往往要壓縮,對於不懂中文的人而言,其實也不見得可以看懂招牌上的英文字。同樣地,英文草寫其實不易閱讀,不過看上去與中文書法的風格配合,而且感覺更率性隨意,不少娛樂場所的招牌也會用上。


霓虹過程

繪圖員會先設計比例較小的精稿,跟客戶商討後,才開始動工。雖說是初稿,但繪圖一般很仔細,有時候還會用半透明的覆蓋圖,來模擬霓虹光管亮起時的效果。


先細做 再大做

若招牌用上書法字,就會先請書法家以指定字體先寫好小版的文字,待設計確認後,書法家才以原大比例製作字體,再勾畫出空心文字,考慮在添上霓虹光管後,遠距觀看是否可辨出文字,然後再調整筆畫粗幼。


招牌的底座,通常是用金屬片製造,再在上面安裝霓虹光管。底座顏色通常會與霓虹光管不同,目的是讓招牌在白天毋須亮着時,與晚上有不同風格。


最後,霓虹師傅出場,依照設計圖,計算霓虹光管所需要的長度,以及構思光管扭曲的方法。霓虹光管要在高溫時才能扭曲,所以這門手藝當中大有學問,稍一不慎會被燒傷。


政府拆招牌

2009年,政府曾向立法會申請撥款1800萬元展開為期一年的特別行動,清拆5000個棄置招牌。不過當時主要為保就業而擴大政府工程。在此之前,屋宇署每年約拆1600個棄置招牌。


違例招牌達19萬個

根據發展局2012年的估計,全香港約共有19萬個違例招牌。豎立招牌的人,很多時並不是業主立案法團,而是其中一個單位的業主,甚或只是租客,搬走時也不會拆走招牌,久而久之,日久失修卻沒人理,在繁忙的地區如旺角和銅鑼灣,招牌之下,街道上每天成千上萬的途人會受到安全威脅。


針對建築物外的招牌,政府於去年9月引入監管制度,只要招牌合乎指定大小和類型,每5年一次經註冊建築專業人士或承建商安全檢查後,可以繼續使用,不過招牌仍然毋須先經建築物的業主同意。而對於棄置招牌大多無法找回經營者,清拆工程的費用,往往都要由政府承擔,是直至現在仍未有解決方法的問題。


文 陳嘉文

圖 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編輯 顏澤蓉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