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個器皿內種植小型植物,用山石點綴,經過修飾創出特別形態,以縮影的手法營造大自然意境,並可從中看到四季的變化,稱之為「盆景」。如此詩情畫意,難怪盆景一直以來都是文人雅士寄情的雅興。來到今天,盆景還有投資拍賣市場的價值,跟其他藏品或拍品不同之處,是它的可持續發展特性,收藏者必須懂得打理,這藝術結晶品才得以傳承。
造型注重結構層次
盆景大約一千多年前已在中國出現,其造型注重結構和層次,所謂層次包括樹木主幹上的枝葉位置、鋪展狀態,以自然和諧為佳。它隨盆景家的心意去創作,除了植物本身,也可借助支架、盆具或奇石,襯托特別的意境。盆景藝術千百年來與中國文人生活有密切聯繫,歷代愛盆景者,包括明末畫家文震亨、清朝中後期著名思想家及文學家龔自珍等。
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程壽康是香港著名盆景收藏家之一,他說﹕「其他藝術品如雕塑或油畫是死物,但盆景是Living Sculpture,是有生命的天然藝術品,是通過盆景家的審美眼光去設置的藝術,傳到任何收藏家手,也有『責任』維持它的形態特性,尤其是得獎盆景,不應大肆改動其結構。因此,盆景收藏家最好是精於此道,或至少是正在學習打理盆栽的人。」
悉心打理維持形態
盆景中的樹幹及奇石,多是盆景家遊山玩水時蒐集回來,然後再隨他們的設置做成盆景。盆景的欣賞可分「三象」,即景象、意象和形象,當中以「形」最重要,也是盆景最考功夫的一環。程壽康說﹕「種植盆景不是一時三刻的玩意,我所收藏的盆景到手時也已種植了6年時間,有些更達10年,而價值更高的盆景也有20、30年之久。要盆景生長成形,時間非常長,除了盆景家要悉心地佈置和打理,如溫度、照射陽光方向、泥土水分等也會影響盆景的生長,還有使枝葉的生長成特定形態,需要用支架(多是鐵線),來將其扭曲生長成需要的形狀。多餘的枝葉也要剪裁,不小心剪錯,便會令樹枝或因無法吸水而枯萎。我每朝起牀,第一時間便觀看盆景的生長情况,就像對待兒子一樣,生長不好又要轉方向,讓陽光照射不同部分,有時也要換泥,試過有一盆換過十次泥;如果盆景死掉了,感覺就好像死了個仔一樣。」
受訪者profile
程壽康,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十多年收藏盆景經驗,他現擁有約40盆。
文:簡一鋒
圖:林俊源、受訪者提供
編輯﹕梁小玲
lifestyle@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