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沒有歷史感覺的人,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又往何去。
我所說的歷史,並不是一堆帝王將相的「私人紀錄」,也並非教科書上的「民族故事」。
我們這個時代,人人都在寫自己的歷史。黃子華的比喻很好,他認為我們每天都扮演皇帝,在面書記錄與書寫自己的歷史。以前只有皇帝才有御史幫他寫歷史。現在呢?吃一個餐蛋麵,也上載到面書,然後你的朋友,好似群臣一樣,個個讚好。至於當你在面書上看其他人的文字照片的時候,則像皇上批奏摺,而且也是按一個讚好,就等於在奏摺寫上「我知道了」,也是過癮。人人也一嘗做皇帝的滋味。
普通人的歷史與國民歷史
我所說的歷史「是我用來反思自己位置的手段」。日本社會學者小熊英二認為,「人們因為不同原因去讀歷史,而最大理由,是不斷以歷史來正當化自己」。譬如以為中華民國時代或者中共建國時的「中國人」這樣做,所以我們現在跟着做就對了。我們是為了令自己相信自己是中國人,才會虛構出這樣的「民族故事」出來。孔子是魯國人,他認同的是周朝(也有說是商朝),但斷不是中國人。把他說成是中國人的,是後代的人。換句話說,人們看的歷史,是透過一個名為「民族」的濾鏡所整理出來的虛構故事。
小熊英二認為,「以上的想法要成立的話,前提是無論在以前與現在,我們都是同一樣的『XX人』的連續性。國民從來都是忠君愛國的,所以我們現在忠君愛國地行動也一定的對。這種思考是『國史』想像的延續。」大清時代,皇帝與官員,跟平民百姓,並不平等,所分享的故事並不一樣,以至他們都不一定是我們現代意義下,擁有人民主權的「普通人」。我們說的民族歷史故事,編輯隨意,虛構程度比小說不遑多讓,且歷史不過100年,目標是令我們相信我們都是同樣的國族或民族,源遠流長。只要我們相信自己都是「中國人」,那我們跟着他們的方式做就行。換句話說,我們編織了一個民族故事,令我們偷懶不用思考。結果,「歷史,只是用來合理化現在自己所作所為的根據而已」。
國民、人民主權與民主
本來,近代國民國家與民族歷史,完全是西方現代社會產物,就是令每一個人都自我感覺良好,找到自己的新歸屬、新身分。國族主義發展到現在當下香港社會,人人也能在互聯網上當小皇帝的時候,用一套政治精英的論述,限制人們的政治選擇,是不是可能呢?我確信這不是可能的。那些反對人民與民主權利的人,能不能大聲地對香港人說「你們這些普通人,沒有權力提名自己喜歡的人,能給你投票,已經皇恩浩蕩。只有精英,才能有權預先替你選擇」?體驗過站在地上的人,是不能回到跪在地方的日子。嘗過自由滋味與尊嚴的人,斷不能忍受處處屈辱。
反省自身、探求當下社會結構發生的歷史
我同意小熊英二所說,「我對這種思維沒有興趣。」我關心的歷史,「是如何令自己身處位置被相對化的歷史:同時代不同國家的空間比較,或者歷史的時間比較。300年前的社會跟100年前的社會不同,也與現在的社會不同。當時的社會結構、文化也與現在的不同。我有興趣的,是根據這種前提的歷史。 」
只能固執於清末民初的國史觀、或者中共建國時候的民族觀、又或者1980年代香港工業化社會的精英政治觀,並不能應付我們這個人人都是皇帝、人人都想渴望成為享有完完全全的國民權利與責任的年代與社會結構。沒有現代國民國家不是民主國家,而要在世界抬起頭做人,人民主權與政治平等的理念,已經是必然。
面是別人給,架是自己丟。時移世易,天下大勢,固執於舊一套的歷史觀,並不能應付日新月異的社會,更可况自己以為對的一套民族故事,其實也是近代西方的產物。
我所說的歷史,並不是一堆帝王將相的「私人紀錄」,也並非教科書上的「民族故事」。
我們這個時代,人人都在寫自己的歷史。黃子華的比喻很好,他認為我們每天都扮演皇帝,在面書記錄與書寫自己的歷史。以前只有皇帝才有御史幫他寫歷史。現在呢?吃一個餐蛋麵,也上載到面書,然後你的朋友,好似群臣一樣,個個讚好。至於當你在面書上看其他人的文字照片的時候,則像皇上批奏摺,而且也是按一個讚好,就等於在奏摺寫上「我知道了」,也是過癮。人人也一嘗做皇帝的滋味。
普通人的歷史與國民歷史
我所說的歷史「是我用來反思自己位置的手段」。日本社會學者小熊英二認為,「人們因為不同原因去讀歷史,而最大理由,是不斷以歷史來正當化自己」。譬如以為中華民國時代或者中共建國時的「中國人」這樣做,所以我們現在跟着做就對了。我們是為了令自己相信自己是中國人,才會虛構出這樣的「民族故事」出來。孔子是魯國人,他認同的是周朝(也有說是商朝),但斷不是中國人。把他說成是中國人的,是後代的人。換句話說,人們看的歷史,是透過一個名為「民族」的濾鏡所整理出來的虛構故事。
小熊英二認為,「以上的想法要成立的話,前提是無論在以前與現在,我們都是同一樣的『XX人』的連續性。國民從來都是忠君愛國的,所以我們現在忠君愛國地行動也一定的對。這種思考是『國史』想像的延續。」大清時代,皇帝與官員,跟平民百姓,並不平等,所分享的故事並不一樣,以至他們都不一定是我們現代意義下,擁有人民主權的「普通人」。我們說的民族歷史故事,編輯隨意,虛構程度比小說不遑多讓,且歷史不過100年,目標是令我們相信我們都是同樣的國族或民族,源遠流長。只要我們相信自己都是「中國人」,那我們跟着他們的方式做就行。換句話說,我們編織了一個民族故事,令我們偷懶不用思考。結果,「歷史,只是用來合理化現在自己所作所為的根據而已」。
國民、人民主權與民主
本來,近代國民國家與民族歷史,完全是西方現代社會產物,就是令每一個人都自我感覺良好,找到自己的新歸屬、新身分。國族主義發展到現在當下香港社會,人人也能在互聯網上當小皇帝的時候,用一套政治精英的論述,限制人們的政治選擇,是不是可能呢?我確信這不是可能的。那些反對人民與民主權利的人,能不能大聲地對香港人說「你們這些普通人,沒有權力提名自己喜歡的人,能給你投票,已經皇恩浩蕩。只有精英,才能有權預先替你選擇」?體驗過站在地上的人,是不能回到跪在地方的日子。嘗過自由滋味與尊嚴的人,斷不能忍受處處屈辱。
反省自身、探求當下社會結構發生的歷史
我同意小熊英二所說,「我對這種思維沒有興趣。」我關心的歷史,「是如何令自己身處位置被相對化的歷史:同時代不同國家的空間比較,或者歷史的時間比較。300年前的社會跟100年前的社會不同,也與現在的社會不同。當時的社會結構、文化也與現在的不同。我有興趣的,是根據這種前提的歷史。 」
只能固執於清末民初的國史觀、或者中共建國時候的民族觀、又或者1980年代香港工業化社會的精英政治觀,並不能應付我們這個人人都是皇帝、人人都想渴望成為享有完完全全的國民權利與責任的年代與社會結構。沒有現代國民國家不是民主國家,而要在世界抬起頭做人,人民主權與政治平等的理念,已經是必然。
面是別人給,架是自己丟。時移世易,天下大勢,固執於舊一套的歷史觀,並不能應付日新月異的社會,更可况自己以為對的一套民族故事,其實也是近代西方的產物。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