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993年,克林頓當選美國總統,但白宮與國會的關係,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其中,反對派共和黨百般刁難,更加令克林頓為之氣結。
有一次,克林頓在記者會上,按捺不住拍打演講台,公開向共和黨破口大罵:「為什麼我們要面對一個只懂說:『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的反對黨?」
這一句說話,是否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
不宜誇大拉布的影響
回歸以來,中央領導人及政府高官,以至一眾商界「大孖沙」,都常常抱怨立法會吵吵鬧鬧,泛民主派為反對而反對。最近,預算案拉布戰中,政府官員與拉布議員各不相讓,特首答問大會歷史性被迫腰斬,建制中人紛紛狠批民主派破壞議會運作。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便多次公開評論,聲言行政立法關係已到臨界點,批評拉布議員癱瘓議會運作,並認為行政立法關係的死結,唯有落實雙普選才能解決。
行政立法關係持續緊張、政府政策不易通過立法會,固然是客觀事實——民間智庫「新力量網絡」的追踪研究就顯示,回歸16年來特區政府的平均「立法成功率」僅為55.60%,3任特首的「立法成功率」均維持在低水平(圖一)。要改善特區管治,處理好行政立法關係肯定是最重要一環,但我們必須先認清問題診斷正確,才能夠有的放矢對症下藥。可惜,像林煥光之類的建制中人,卻將行政立法矛盾簡單歸咎於民主派及拉布行為,完全是誤判問題弄錯焦點。
首先,我們不宜誇大拉布對行政立法關係的影響。拉布戰雖然是傳媒焦點,但與特區政府每年向立法會提交近百個法案及撥款申請的數目比較,議員拉布的情况其實屈指可數——近年的議會拉布戰,實際上就只有高鐵撥款、版權修訂條例、立法會議席出缺安排、政府架構重組、長者生活津貼、以至近兩年的預算案等等。當然,立法會確實需要適當平衡少數議員拉布及議會正常運作,並制訂一套合理機制規範拉布及剪布,但建制中人將行政立法矛盾算在拉布議員頭上,卻是見樹不見林搞錯問題焦點。
特首無力指揮建制派
第二,政府管治困難立法成功率低落,主要原因在於特首無力指揮「建制派多數」(pro-government majority),而並非「民主派少數」(democratic minority)攪局。
過渡時期,北京為了延續「行政主導」體制,精心設計了立法會選舉制度,包括堅持一半議席由功能組別產生,另一半議席則由地區直選比例代表制產生,目的就是要形成一個永恒的「建制派多數」—— 工商界精英佔據大部分功能組別議席,傳統左派則透過比例代表制拿下不少於三分之一的直選議席,合起來就可確保形成一個「建制派多數」,為特首在立法會保駕護航。
但回歸16年的實踐結果,北京的如意算盤卻只打響了一半——「建制派多數」的確長期控制了立法會(圖二),但特首卻無力指揮「建制派多數」,為政府施政保駕護航。
顯而易見,如果「建制派多數」團結支持特首,無論「民主派少數」在議會如何反對,實際上都無法影響大局,特區政府的立法議程在「建制派多數」的護航下,理應通行無阻全部通過,特區政府的「立法成功率」應該是100%。
但現實卻是,由於特區政府是按「無黨派政府」(Non-partisan government)的方式運作(圖三),並未與建制派政黨形成穩定的政治聯盟,結果是「行政主導」不但無法實現,反而造成「行政立法割裂」(Executive-legislative disconnection)的管治困局——政府決策由無黨派的司局長主導,建制派政黨未能分享行政權力,自然不會聽從特首的指揮棒,只要政府政策觸動其選民或業界利益,建制派議員必會群起反對;特區政府淪為無兵司令,一旦無法穩住「建制派多數」,便唯有擱置或押後爭議性法案,「立法成功率」因此長期低落。近年,特區政府為求解套,只好乞求中聯辦協助「箍票」,但這種做法猶如飲鴆止渴,不但進一步削弱特首的管治權威,更加嚴重破壞一國兩制及港人治港。
普選必須配合聯盟政府
我們歷經了3任特首,走過了16個寒暑,行政立法關係每况愈下,到底是「民主派少數」的責任,還是「建制派多數」的責任,答案不是再清楚不過嗎?
事實上,回歸以來的行政立法矛盾,真正原因在於北京刻意排拒政黨政治——自從1991年立法局引入地區直選以來,政黨已控制了議會大部分議席,但北京始終堅持特區政府需要按「無黨派政府」的方式運作,將所有政黨包括建制派政黨排拒在管治體制之外,令「行政立法割裂」的管治困局始終無法解決。
歷史時鐘不能倒轉,北京必須正視政黨的地位及作用。在落實2017年特首普選以外,應該同時建立由特首領導的多黨合作「聯盟政府」,才能真正改善特區政府的管治能力。否則未來普選產生的特首,即使手握過百萬張普選票上台,卻仍然要面對在立法會一張票也沒有的荒謬局面。
香港需要普選,同樣需要政黨政治。
◆網址:http://www.facebook.com/synergynet.hk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副主席、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
◆延伸閱讀:
Brian C. H. Fong, ''Executive-legislative Disconnection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The Dysfunction of the HKSAR's Executive-dominant System, 1997-2012'', China Perspectives, 2014/1, pp. 5-12. Online Access: http://chinaperspectives.revues.org/6357?file=1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