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假如富不過三代是難以破解的咒語,風格傳得過三代合該更難。財富較易傳承的原因在於上一代可以基金、遺囑等方法讓下一代受益;風格則關乎家教、身教,當中關鍵的口味和姿態是千金難求,並非你傳下,下一代就可以受惠的事。對的可以成為Charlotte Gainsbourg,錯的話可能會成為Paris Hilton。Andrée Putman的女兒Olivia Putman,則好算是風格繼承者中的成功幸運兒,風格傳得過三代。
母女生命軌迹相似
要談風格,作為後盾的家世大抵少不了,但家世所帶來的優勢並不一定與財富掛鈎,而是隨之而來的眼界。Andrée Putman是法國Montgolfier家族的後人,父親是銀行家,母親是鋼琴演奏家。小時候在巴黎文化及古蹟集中地第六區居住,這裏也是法國存在主義的源頭。度假時所住的,是現在已成為世界遺產的Cistercian Abbey of Fontenay修道院。自小學作曲及指揮,畢業後到Elle及L'Oeil工作,每天出入Café de Flore,與哲人文人Antonin Artaud、Juliette Gréco、Giacometti、Sartre及Simone de Beauvoir等打交道。整個成長環境,讓她大開眼界。一方面有助她學習美學及思維,接觸不少視覺概念;二來,讓她拓闊了人脈。作為女兒的Olivia Putman亦不弱,於Paris-Sorbonne University修讀美術史,出入巴黎第九區的名人夜店Le Palace,與Andy Warhol、Yves Saint-Laurent、Jean-Michel Basquiat及Christian Louboutin相遇相知。
沒有一條生命,可以倒模另一條生命,但Andrée與Olivia的生命軌迹可說是如出一轍。有好的家族背景、生活環境充滿藝術與音樂氣息、遲婚遲育、曾為法國品牌作客席設計師、前半生做一些與事業無直接關係的事、很遲才到達事業高峰等,兩人有着相似得如兩生花的生涯。「現在回想,我倆相同的,是前半生都花時間在做一些看似與命運無關的事,但我們都是為了Studio Putman做一些預料之外的準備。」Olivia Putman說。
辦回顧展「尋根」
繼承,很多時是比電視劇裏爭產更虛無縹緲的事。一來很多時作為後繼人受到耳濡目染而不自知,另外就是影響太深以至無法走出父母所留下的框框。剛在中環PMQ舉行的「安德蕾.普特曼——風格大使」大型回顧展,是透過展示Andrée如何受家族影響,從而展現Olivia所受的影響。其實Olivia為Andrée舉行過不少回顧展,如2010年於L'Hotel de Ville舉行的展覽便以Andrée的作品為主軸。Olivia說﹕「今次展覽以Ambassador of Style為主題,是一個尋根之旅,展示Andrée為這個世界留下了什麼。除了展出她的作品,更重要是展示了她的私人物品、家具收藏、我倆的合照,亦有Karl Lagerfeld為母親所製作的拼貼藝術品,以呈現她生在法國典型大家族所帶來的影響,以及風格的由來。展覽還展出1930年代、我母親最推崇的設計年代的產物,如Jean-Michel Frank、Eileen Gray的設計,從而可看到母親的口味及其設計美學的源頭。不過最有趣的,該是母親的紀錄片,因為很多人認為母親是很冷漠的人,但其實她為人親切有趣,加上她說話時有一種獨特節奏,讓我想與大家分享,打破她在大家心目中固有的冰冷印象。當然,亦有我的作品。」
進一步發揮母親的精神
Andrée Putman最為人熟悉的設計理念,除了是物料無分貴賤地混合使用,另一個是較為烏托邦的理念——透過實用設計將藝術平民化,讓藝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由她成為法國連鎖品牌Prisunic(法國連鎖店Monoprix的前身)家品部的藝術總監,到創立發掘了Jean-Charles de Castelbajac、Issey Miyake、Ossie Clark、Claude Montana及Thierry Mugler的時裝公司Créateurs & Industriels,以及開設古董復刻家品店Ecart,都是本着同樣的精神。
「當時母親希望將藝術量產化並引入生活,是現代工業或產品設計的雛形概念。母親愛設計完全不同的東西,上午在設計咖啡機下午就作建築設計。同時,她喜歡與不同品牌合作,好讓自己接觸不同品牌的精髓。她不僅與名牌合作,不論是奢侈品與否,只要做出來的東西有質素即可,令作品能流入大眾生命中各個範疇,得到更好的衍生。雖然現實中多是大品牌找她合作,但她最終的心願是將藝術平民化、生活化。」Olivia說。
Olivia除了繼承了母親的設計精神,還將其人人藝術的精神進一步發揮。「其實我與母親的設計理念是相近的,但我的設計理念是希望作品能為各種問題找出最好的答案。所謂好,是一種社會學上的好,能夠與時並進貼合當代生活所需,做出大部分人都可以用到的好設計。時間走得太快,10年前對的答案,在10年後可能完全不同,一如我為母親任室內設計師的Morgans Hotel作翻新時所得的經驗。我小時候常在那裏流連,對它十分熟悉。假若你25年前問我有什麼需要翻新,我會答沒有,因為作為世界上第一所精品酒店,她有着如古蹟般的地位。但現在,我除了會加入電子科技的元素及新顏色,還會加多點貼合現代人生活的細節。以服務為例,以前的精品式服務會以侍從在面前噓寒問暖為本,但現在的奢華服務以個人私隱為本,最好是不用問、不用見面即可以自動地得到想要的服務。於是相應產品及空間設計得出來效果是好是壞,亦與之相應。」
繼承,是在後人了解前人所立下的基石後,自己再層疊上合適的下一塊。Olivia Putmen在Andrée Putman的人人藝術基石上,立下一塊名為貼合當代的里程碑,讓家族所培育的風格能走得更高更遠。一如場內看到由Andrée Putman為Louis Vuitton所設計的Steamer Bag熱氣球裝置,正具象地呈現兩個家族所承襲的風格。
文 林衛
圖 黃志東
協力 Louis Vuitton
編輯 梁小玲
美術指導 John Wan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母女生命軌迹相似
要談風格,作為後盾的家世大抵少不了,但家世所帶來的優勢並不一定與財富掛鈎,而是隨之而來的眼界。Andrée Putman是法國Montgolfier家族的後人,父親是銀行家,母親是鋼琴演奏家。小時候在巴黎文化及古蹟集中地第六區居住,這裏也是法國存在主義的源頭。度假時所住的,是現在已成為世界遺產的Cistercian Abbey of Fontenay修道院。自小學作曲及指揮,畢業後到Elle及L'Oeil工作,每天出入Café de Flore,與哲人文人Antonin Artaud、Juliette Gréco、Giacometti、Sartre及Simone de Beauvoir等打交道。整個成長環境,讓她大開眼界。一方面有助她學習美學及思維,接觸不少視覺概念;二來,讓她拓闊了人脈。作為女兒的Olivia Putman亦不弱,於Paris-Sorbonne University修讀美術史,出入巴黎第九區的名人夜店Le Palace,與Andy Warhol、Yves Saint-Laurent、Jean-Michel Basquiat及Christian Louboutin相遇相知。
沒有一條生命,可以倒模另一條生命,但Andrée與Olivia的生命軌迹可說是如出一轍。有好的家族背景、生活環境充滿藝術與音樂氣息、遲婚遲育、曾為法國品牌作客席設計師、前半生做一些與事業無直接關係的事、很遲才到達事業高峰等,兩人有着相似得如兩生花的生涯。「現在回想,我倆相同的,是前半生都花時間在做一些看似與命運無關的事,但我們都是為了Studio Putman做一些預料之外的準備。」Olivia Putman說。
辦回顧展「尋根」
繼承,很多時是比電視劇裏爭產更虛無縹緲的事。一來很多時作為後繼人受到耳濡目染而不自知,另外就是影響太深以至無法走出父母所留下的框框。剛在中環PMQ舉行的「安德蕾.普特曼——風格大使」大型回顧展,是透過展示Andrée如何受家族影響,從而展現Olivia所受的影響。其實Olivia為Andrée舉行過不少回顧展,如2010年於L'Hotel de Ville舉行的展覽便以Andrée的作品為主軸。Olivia說﹕「今次展覽以Ambassador of Style為主題,是一個尋根之旅,展示Andrée為這個世界留下了什麼。除了展出她的作品,更重要是展示了她的私人物品、家具收藏、我倆的合照,亦有Karl Lagerfeld為母親所製作的拼貼藝術品,以呈現她生在法國典型大家族所帶來的影響,以及風格的由來。展覽還展出1930年代、我母親最推崇的設計年代的產物,如Jean-Michel Frank、Eileen Gray的設計,從而可看到母親的口味及其設計美學的源頭。不過最有趣的,該是母親的紀錄片,因為很多人認為母親是很冷漠的人,但其實她為人親切有趣,加上她說話時有一種獨特節奏,讓我想與大家分享,打破她在大家心目中固有的冰冷印象。當然,亦有我的作品。」
進一步發揮母親的精神
Andrée Putman最為人熟悉的設計理念,除了是物料無分貴賤地混合使用,另一個是較為烏托邦的理念——透過實用設計將藝術平民化,讓藝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由她成為法國連鎖品牌Prisunic(法國連鎖店Monoprix的前身)家品部的藝術總監,到創立發掘了Jean-Charles de Castelbajac、Issey Miyake、Ossie Clark、Claude Montana及Thierry Mugler的時裝公司Créateurs & Industriels,以及開設古董復刻家品店Ecart,都是本着同樣的精神。
「當時母親希望將藝術量產化並引入生活,是現代工業或產品設計的雛形概念。母親愛設計完全不同的東西,上午在設計咖啡機下午就作建築設計。同時,她喜歡與不同品牌合作,好讓自己接觸不同品牌的精髓。她不僅與名牌合作,不論是奢侈品與否,只要做出來的東西有質素即可,令作品能流入大眾生命中各個範疇,得到更好的衍生。雖然現實中多是大品牌找她合作,但她最終的心願是將藝術平民化、生活化。」Olivia說。
Olivia除了繼承了母親的設計精神,還將其人人藝術的精神進一步發揮。「其實我與母親的設計理念是相近的,但我的設計理念是希望作品能為各種問題找出最好的答案。所謂好,是一種社會學上的好,能夠與時並進貼合當代生活所需,做出大部分人都可以用到的好設計。時間走得太快,10年前對的答案,在10年後可能完全不同,一如我為母親任室內設計師的Morgans Hotel作翻新時所得的經驗。我小時候常在那裏流連,對它十分熟悉。假若你25年前問我有什麼需要翻新,我會答沒有,因為作為世界上第一所精品酒店,她有着如古蹟般的地位。但現在,我除了會加入電子科技的元素及新顏色,還會加多點貼合現代人生活的細節。以服務為例,以前的精品式服務會以侍從在面前噓寒問暖為本,但現在的奢華服務以個人私隱為本,最好是不用問、不用見面即可以自動地得到想要的服務。於是相應產品及空間設計得出來效果是好是壞,亦與之相應。」
繼承,是在後人了解前人所立下的基石後,自己再層疊上合適的下一塊。Olivia Putmen在Andrée Putman的人人藝術基石上,立下一塊名為貼合當代的里程碑,讓家族所培育的風格能走得更高更遠。一如場內看到由Andrée Putman為Louis Vuitton所設計的Steamer Bag熱氣球裝置,正具象地呈現兩個家族所承襲的風格。
文 林衛
圖 黃志東
協力 Louis Vuitton
編輯 梁小玲
美術指導 John Wan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