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舉世矚目的世界盃足球賽,將在明天清晨揭幕,今屆的主辦國是巴西。眾所周知,足球好比是這個國家的靈魂,但其實,在拉丁美洲,這又豈止巴西一國?
英國人把足球帶到拉丁美洲
英國是現代足球的發源地,也是英國人把足球帶到拉丁美洲。例如烏拉圭,千里迢迢來到當地、為當地建設鐵路的英國工程師和工人,休息時以踢球來消閒,慢慢當地人也仿效,踢起球來,並在1891年成立了同時踢足球和打板球的中央烏拉圭火車板球會(即現今著名的彭拿路球會的前身)。在哥倫比亞,也是在當地Barranquilla城建設鐵路的英國工程師和工人,帶來了足球,該國在1909年成立了首家球會Barranquilla。在智利,則是英國海員,他們最初在Valparaíso城踢球,該國在1889年成立了首家球會Valparaíso。在委內瑞拉,則是英國礦工。在秘魯,也是在當地工作的英國人。至於足球王國巴西,則是在1894年,由當時一位英國本土的著名球員Charles Miller把足球帶來到聖保羅城,不久當地便成立了如今仍然十分著名的聖保羅球會。
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大不列顛王國在海外擴張的頂峰,建立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亦是在這個時候,他們把足球帶到拉丁美洲。
不久,這項運動在拉丁美洲便大受歡迎,來自貧苦階層的男孩子,在空地,以至大街小巷都踢起球來。到了30年代,足球更在拉丁美洲掀起了一個高潮,因為,第一屆世界盃在烏拉圭舉辦。
為何首屆世界盃由烏拉圭主辦?
很多人或會奇怪,英國是現代足球的發源地,為何偏偏由烏拉圭這個「小師弟」,超前歐洲的「大師兄」,而贏得首屆世界盃的主辦權呢?
1926年,國際足協秘書Henri Delaunay指出:「今天國與國之間的足球,已經再不能在奧運這個框框之內進行,在很多國家,足球已經變得愈來愈有組織和專業,因此奧運足球再不能代表它們最優秀的球員。」而事實上,在1928年的阿姆斯特丹奧運,足球已經成了最受歡迎的項目。因此,國際足協決定是時候另起爐灶,自行籌備第一屆世界盃。
雖然有一些歐洲國家對主辦首屆世界盃都表現出興趣,但當時歐洲經濟低迷,沒有國家可以拿出真金白銀作出保證,但反而有一個南美國家可以,那就是烏拉圭。烏拉圭在20年代經濟發展一日千里,羊毛、皮革、牛肉等產業發展迅速,而Ordonez總統更用出口賺的錢為國家建立了一套福利制度,讓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為了向外宣揚國家建設上的成就,以及對足球的熱愛和天賦(在之前兩屆奧運(1924/1928)的足球項目上,烏拉圭都奪得金牌),再加上1930年7月是烏拉圭獨立憲法實行100周年紀念的大日子,於是該國政府全力支持申辦首屆世界盃,並開出十分優厚的條件,結果如願以償。
更幸運的是,烏拉圭國家隊一路踢來順風順水,順利殺入決賽,並在決賽以4比2擊敗阿根廷,取得雷米金盃。目擊整場比賽的意大利記者Berrara,如此形容這場比賽:「阿根廷踢來充滿想像力和優雅,但技術上的優勢不能彌補戰術上的真空。兩支國家隊的比併,就如烏拉圭一方是蟻,阿根廷一方是蟬。」結果,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對壘,最後由集體主義取得勝利。
「藍色球衣成了國家存在的最佳證明」
烏拉圭只是一個得300萬人的小國,當時在國際社會可謂寂寂無名,但首屆世界盃的錦標,卻讓該國一舉成名。該國的名記者和作家、《Soccer in Sun and Shadow》一書的作者Eduardo Galeano,便說:「烏拉圭國家隊的藍色球衣,成了該國實實在在地存在的最佳證明」;「足球把這個小國從舉世寂寂無名的的陰影中帶引出來」。巴西和阿根廷這些拉美大國,擁有更多的歷史和文化資產,可以用來建立國家的形象和民族認同,但烏拉圭則不然,正如1966年世界盃烏拉圭國家隊教練Ondino Viera所說:「別的國家有歷史,但烏拉圭則有足球。」
因此,烏拉圭這次贏得首屆世界盃,對於拉丁美洲來說,可謂意義非凡,其成功經驗,羨煞其他拉美國家,旋即在各地進一步掀起一股足球熱潮。尤其是,David Goldblatt在《The Ball is Round: A Global History of Football》這本講述世界足球史的書中,提出一個有趣觀點,那就是,在20世紀,拉丁美洲國與國之間已經甚少戰爭,更沒有捲入兩次世界大戰當中,所以當地的軍隊雖然仍然舉足輕重,但卻並沒有建立過怎樣的輝煌傳奇,因為英雄無用武之地,缺乏舞台去成就出戰爭和民族英雄。
以足球來為國家撰寫歷史
因此,拉美國家並非透過戰爭來建立國家的主體性,並非透過戰場上的血、汗和英勇事迹,來撰寫國家的民族主義一頁,反而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足球來進行,以足球比賽錦標和獎盃,來為國家建功立業。因此,足球成了很多拉美國家的民族英魂。
例如,有巴西報章便如此形容過他們在1970年第三次贏得世界盃的一刻:「巴西人贏得世界盃,其意義相等於美國人登陸月球。」
又例如,馬拉當拿在外人眼中,或許只是一個酗酒、濫藥、癡肥、不知自愛的過氣球星,但在阿根廷,他卻有着神一般的地位,四處皆見其畫像,存在於流行文化當中,就算如今在舉世炙手可熱的美斯,也難望其項背,儘管後者在球會層面取得的成就,已經遠遠超越其前輩。原因為何呢?那是因為馬拉當拿幫阿根廷拿過世界盃,而美斯卻沒有,况且馬拉當拿更用他的「上帝之手」教訓過阿根廷的宿敵英國,為國家出了一口氣。
外人或許覺得跨張,但只有拉丁美洲人,才能體會到這些東西的含意。
#本文參考自David Goldblatt所著《The Ball is Round:A Global History of Football》,Viking出版社,2006。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