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1世紀資本論》一書直指在資本主義體制下,資本的回報率經常大於經濟成長率,財富的增加並沒有轉為工資的成長,無可避免地導致貧富差異的擴大,呼應香港的當前處境。近來有評論指出皮凱提書中的若干數據需要再澄清,但香港的官方數據已明確顯示過去40年來貧富差異的惡化。在2001至2011的10年間,香港的GDP增長約50%,但平均家庭收入只增加9%,反映貧富差異的堅尼系數也從0.525增加到0.537,與非洲國家贊比亞、蘇利南等一樣嚴重。將時光推回至1971年,香港的堅尼系數僅是0.430。瑞信研究院最近發布的報告顯示,在香港,少數大亨的資產富可敵國,同時卻有三成市民的資產值不足8萬港元。我們正在進行的貧窮專項研究亦初步發現,本港的在職低收入家庭,如果沒有得到公屋福利,基本上處於入不敷出的窘境。
有趣的是,《21世紀資本論》提出的對策,包括加強福利、提高最低工資、加強累進入息稅,與全球政府徵求一致的財富稅等等,在香港均受到批駁。與以往涉及這些議題的討論一樣,本地主流媒體與意見領袖的普遍反應是:「香港得以吸引資金來投資是由於自由港以及低稅率,這是根本大法,不可隨便改動」、「香港在稅務方面變動的空間不大、政府無法挹注資金於社會福利」。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此書在全球引起的討論方興未艾,進一步推動了各界對自由主義經濟的反思。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兩年前出版專書《不公平的代價》,大力批判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對經濟的不良影響,指出財團總會想盡辦法,藉着政治游說、壟斷等手法來扭曲市場,將其利潤最大化。因此他主張,要改變「市場失靈、政治失能」的困境,政府必須以財稅政策和法令規定來鼓勵創造新財富,而非輔助既得利益者不斷從他人處榨取財富,與皮凱提的觀點接近。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也說,皮凱提的著作「將是今年、且可能是10年內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
因此,在皮凱提的建議被一錘定音為對香港不具適用性之前,我們作為關心這一議題的公民,想多追問幾個問題。我們無意介入經濟學者間的學派之爭,但希望更開放地思考皮凱提著作對香港的啟發,傾聽社會不同層面與專業有理有據的討論,並希望藉此契機總結出扶貧解困、為香港注入新活力的有效策略。
首先,低稅率真的是香港吸引投資的不可動搖的要素嗎?香港除了低稅率之外再無其他商業吸引力了嗎?那麼在全球已有多個避稅天堂的情况下,為什麼投資者仍然願意投資到香港?又或者在上海成立自貿區之後,香港的競爭優勢何在?另一方面,歐洲很多國家的稅收高過香港,為什麼仍有資金願意投入到那些地方?且那裏的生活質素令許多本地人士心馳神往?近期本港從政府到企業主都在倡議要鼓勵創新,那麼香港的經濟模式除了用低稅制留住富豪們之外,能否有更多的想像力?
其次,香港目前所實施的真的是有效率的自由市場嗎?今年3月份英國《經濟學人》發表「裙帶資本主義指數」,結果香港在23個經濟體中居首。那些經營高度仰賴政府管制的產業(例如房地產、銀行、能源)的少數富豪,其財富佔香港整體生產總值近60%。而在排行第二的俄羅斯,這個比例只有18%左右。在此高度壟斷,富豪與政府關係密切的體系下,香港是否實現了自由主義經濟透過充分競爭達到最高效率的許諾?抑或只保護富有階層的資產可持續自由增長?
財富不均非僅抽象公義問題
再者,經濟學、公共衛生學、社會學等領域的研究都指出,嚴重的財富不均不僅是抽象的公義問題,也會帶來沉重的疾病負擔、心理創傷,並給整個社會的未來蒙上陰影。根據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分析,過去30年間香港的健康不平等明顯增加。在1976年,住在富裕區與低收入區的香港居民,其死亡風險並無明顯差異,但到了2006年,轉變成低收入區的死亡率遠高於富裕區。我們中心的一項分析也發現,香港相對匱乏區域的自殺率是相對富裕區域的兩倍,在65歲以下的男性中,這種貧富差異甚至高達3.5倍。可見不平等有其嚴峻的生命代價。請問本地決策者們如何看待這不平等的代價?誰又將為這些代價埋單?
增財富稅必然令富豪流失?
最後,增加財富稅真的必然會令香港的富豪流失嗎?幾年前,股神巴菲特曾投書《紐約時報》,「抱怨」自己的繳稅比例還不及他的秘書多,太不公平。因為他的財富大多來自分紅,而在美國分紅的繳稅比例遠不及工資(香港同樣)。他因此建議聯邦政府應對類似他這樣靠錢生錢的超級富人增加稅收,與皮凱提的建議遙相呼應。本港富豪不乏樂善好施者,也常常在接受訪問時強調社會責任感,評論者們憑什麼就假設他們不會有巴菲特這份心胸呢?
今日的香港已經看到富過三代,窮亦過三代的僵局,社會怨氣沸騰。明天的香港是否還要繼續強化這一趨勢,成為富豪的天堂,但普羅大眾需艱難維生?如果想要破局的話,就不要讓學者對貧富差距的反思再一次被輕輕繞過。決策者與執政者需開闊思維為大眾謀福祉,謹記「為民所有,為民所治,為民所享」,而非如《不公平的代價》裏所批判的,「為1%的人所有,為1%的人所治,為1%的人所享」。
作者程綺瑾是 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研究員,
張書森是香港大學 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
葉兆輝是香港大學 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