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人前人後 時刻感受父愛長青網文章

2014年06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6月11日 06:35
2014年06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馬露明是馬時亨的第一個孩子,她出生一刻,爸爸仍歷歷在目:「當時凌晨兩三點,一知道老婆穿了羊水,眼鏡也未戴好便『仆』去醫院。」他還走進產房親睹這個小寶貝呱呱墜地,「之後每個月,不是每年呀,會為她舉辦生日會。她還小不知發生什麼事,但我自己就很開心」。Christine接着道:「蛋糕店應該很感謝他!」


一通電話 融化局長爸爸

一直以來,Christine就在爸爸的寵愛裏成長,她說,爸爸不止在她生日時送禮給她,連妹妹生日,甚至爸媽的結婚紀念日,兩姊妹都會收到禮物,因為爸爸要向她們表達愛。「爸爸從前當局長時,即使正在開會,有很多下屬在場,當他收到我和妹妹的電話,他的聲線都會立刻變得溫柔,嚴肅的形象頓然消失,就像融化了般」。Christine說,記得有次在中環,爸爸好像正與別人站在街上聊天,突然看到妹妹露玲,爸爸遠遠就跑過去喊「玲玲」,「無論人前人後,他對我們都是真情流露,作為女兒很感動」。


異地分隔不阻父女情

馬時亨加入政府之前,從事銀行工作,經常要四處飛,未必每天和女兒見面,但Christine表示這地理上的距離,未有造成父女間的隔膜,雖然平日由媽媽王培琪照顧兩姊妹,但遇上任何重大決定,例如到外國升學,爸媽們都會先討論,再給她一個最好的選擇,「不是全盤由媽媽決定,而爸爸是不知道或不想理會。我知道他們make decision together, 感覺就像媽媽負責daily operation,爸爸是CEO」。


Christine一直給我們溫文爾雅,大家閨秀的感覺,爸爸都說他對着兩姊妹從來「未惡過」,原因是她們由小至大都很乖巧,即使青春期的躁動不安,姊妹倆都安然度過,從沒要父母費心。想了半天,父女倆最大的分歧可能算是念經濟的她,最終卻選擇做老師,「我念經濟,卻堅持要做老師,這應該是產生最多摩擦的時候,但爸爸媽媽總是有商有量,於是免卻很多爭拗」。馬時亨夫婦沒有強迫她必須走上商界路,反而身體力行撐愛女。「每次我的學校舉辦活動,爸媽也抽空出席,有一次更在24小時內來回韓國,如此頻撲就是為了趕上我的活動,其實爸媽並非活動嘉賓或要擔當什麼職責,純粹來『撐』我,令我很難忘。」


自小家教易地而處

說話恰到得體,予人溫婉斯文感覺的Christine,相信是不少父母心目中理想女兒的模樣,她說這實在要拜媽媽的品德教育所賜。「媽媽經常教我,做任何事之前也要易地而處。有一次爸媽帶我到一間高級餐廳吃飯,出門前,她對我說在餐廳不可以亂跑、吵鬧,不是怕令她丟臉,而是其他客人付了錢,想要一個安靜環境用餐,我不能影響他人;在家中,她也要求吃飯時要坐定定,吃完才可離開飯桌」,Christine說,「其實要小朋友在餐廳安安靜靜,你當場罵他沒有用,不能在街上教,要在家裏教,日常有好的習慣,到新環境也會更易處理」。


得到家庭的悉心栽培,啟發她明白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遂在畢業後開辦一間以品格教育為主的學校JEMS。她覺得教育制度的方向開始轉變,從前入大學只看成績,現在也要求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做義工等講究全人教育的經驗。她認為,坊間有很多提升孩子學術、技能的學校,但忽略了真正需要花時間培養的品德。她希望通過教育的方式,配合家長在家的管教,合力培育一群品格良好的未來社會主人翁。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