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減內地客須有退巿機制 手掌撞腦袋非負責之舉長青網文章

2014年06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6月09日 06:35
2014年06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行政長官梁振英在策略發展委員會提及削減內地旅客兩成,雖然後來強調這是「眾多討論的數字和做法的其中之一個」,但零售股馬上應聲而挫;加上統計處公布的4月份零售總銷貨值按年跌9.8%,遠差於巿場預期,而鬧巿的店舖則出現劈價標售,香港過去幾年因為內地旅客而出現的零售業榮景,此刻似已不再。面對社會上的削減內地旅客呼聲,以及兩會期間人大委員長張德江指示港澳辦等部門研究自由行對香港的影響,策發會的「討論」以及相關數據低迷,加重了對零售業未來前景的擔憂。


零售收益增長巨

店舖增幅跟不上

2003年SARS疫潮之後,中央開放內地旅客自由行來港,構建了10年來香港零售業的黃金時代,也因為土地及店舖供應不足,造就一宗又一宗的天價舖租及交易。就在這些迹近天文數字的租值飈升當中,隱含香港各方面接待能力不足以應付如潮湧至的內地客潛台詞。據統計處資料顯示,2002年到2011年間,零售業總收益增長1.3倍,但同期零售樓面面積僅增加三成,消費增幅與店舖面積增幅不成比例的現象說明了兩點:香港接待旅客能力吃緊,尤其是自由行旅客大幅增加情况下,店舖供應不足而出現樽頸;另一則是僧多粥少之下店舖租金高昂。倘若內地旅客持續增加,零售業店舖無法相應增加面積,因而一再扯高的租金,毫無疑問會禍延其他民生範疇,引發更大的矛盾和衝突。


當幾項主要涉及接待旅客能力的因素都無法迅速解決,「爆煲」在任何意義而言都有可能。從公共交通系統的容納量不勝負荷,上班出門巿民要等多幾班車才能擠進車內,乃至零售店舖面積追不上需求,如何妥善解決是龐大的經濟及社會系統工程——當社會承受能力接近極限,如何在接待旅客上取得平衡,絕非手掌撞腦袋的不負責任隨便說幾句便可交差。


提出減少內地旅客來港數量,必須注意到,這需要精確計算並務必取得平衡的決定。例如說,減少兩成內地旅客的相關推算,並不是簡單得只是根據過往數據,推算出減少兩成旅客的各方數據,包括消費數字、失業率等。必須指出,兩年前內地的打擊貪腐及奢華消費仍未展開,大手筆購物比比皆是,然而兩年後的今天,類似「豪客」較前大減,一旦減少兩成旅客,肯定不是比今年旅客量少兩成的若干年前消費水平。


減旅客須配套安排

退巿工程勿缺細節

况且,削減兩成旅客,過程絕非一聲令下就可以馬上減少,其進程如何、維時多久、一旦出現異常狀况的緊急方案,都須詳細考慮及事先做好模擬測試。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美國聯儲局推出多階段大規模量化寬鬆政策救巿,當出現期待效果,如何退巿便成為更令人頭痛的問題。從奧巴馬當年以失業率作為經濟復蘇指標而論,其實美國如今相當程度經濟已經復蘇,但退巿之路一直難行,聯儲局主席從伯南克到耶倫,安全退巿都是他們主要目標。職是之故,香港若決定削減內地旅客,也必須具備類似美國的「退巿」安排。


香港是千把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一年要承受數千萬旅客,各方配套都要做得完備充足,絕不是官員說要「等多幾班地鐵」那樣不負責任的簡單;而源於土地供應不足,令致店舖租值托高,使得縱然有龐大南下消費群,零售從業員本應可以享受更多勞動成果分紅,利益卻流入擁有商舖的大業主口袋。另一邊廂,在減少兩成或數量未定的旅客之後,有沒有其他替補方案,用以填補因為旅客減少帶來的經濟損失,比如零售業僱員一旦失業,將以何種方法紓緩衝擊;或者會否開拓產業,製造新職位,協助零售業人員再就業。


香港必須承認,內地旅客是支撐零售業的支柱之一,由此給香港帶來的影響有正反兩面,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面對內地旅客湧至引發的現實情狀,例如負荷爆煲、租金高企,特區政府不可能以呼籲「包容」而要讓社會吞下,這徒然會製造更大矛盾;可是一旦削減比例不小的內地旅客,引致的經濟衝擊如何善後?這些都是要集思廣益的意見蒐集,絕不是閉門造車便可達至。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