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上周特首梁振英才說要研究削減兩成自由行旅客會有何影響,到了本周,不用特首研究,政府公布4月份香港的零售總值竟按年大跌9.8%!難道真的應了中國人的一句說話﹕好的不靈,醜的靈?不用削減名額,內地旅客已減少到港消費,估計5月份的零售數據也不樂觀。
今時今日,一些香港人仍以為過去10年的經濟繁榮必可繼續下去,低失業率可維持,人工年年加,而經過2008年金融海嘯後,香港經濟、股市和樓市能短時間內拗腰彈起,加上樓價創新高,更是變得有恃無恐,任何經濟現象,總會從好的角度作分析。
歐央行抗通縮或再出招
歐洲央行周四宣布,為了對抗通縮風險,將再融資利率由0.25厘降至0.15厘,隔夜存款利率則由0下調至-0.1厘,成為首間實施負利率的大型央行,並同時公布一系列刺激經濟措施。
歐央行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表示,行動是要令歐洲通脹回復至目標水平,避免陷入通縮,歐央行同時新推4000億歐元的定向長期再融資操作(TLTRO),為銀行體系注入流動性。德拉吉說﹕「我們認為這是意義重大的計劃。我們已做完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即是說,存款負利率可能只是開端,抗通縮行動陸續有來。
筆者在一些地產網站看到,有樓市好友指歐央行推行負利率,等同全球利率難升,平錢繼續流竄,對如房產一類實質資產有利作用。或許有關觀點不錯,但筆者認為只是看到硬幣的一面,有失全局,我們或許要問,歐央行為何如此瘋狂,要用負利率來懲罰存款人,還是當地經濟太差,已到了隨時爆煲的危險邊緣?
去年曾出現所謂歐債危機,一些「歐豬國」如希臘幾乎要破產,欠下的國債瀕臨違約,後經歐央行放水打救,才令風波暫時平息,但危機真的已過去嗎?美國在金融海嘯後由聯儲局出招放水買債,推行所謂量寬(QE),雖然令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急劇膨脹,政府欠債佔GDP比率大升,但私人部門確已成功進行去槓桿,欠債佔GDP比率明顯回落(圖1),然而,歐元區卻完全不是那回事,歐央行和歐洲政府如美國一樣大開水喉,政府欠債佔GDP比率由2008至2009年的約80%急升至約115%,但私人機構的欠債比率,幾乎紋風不動(圖1)!即是說,歐債危機其實從沒過去,只是靠開水喉勉強支撐,現在更要出動到負利率,只能說一句「無眼睇」!
歐洲出事將禍及本港
將美國與歐元區的欠債作比較,便知道為何美國聯儲局尚可以啟動退市,而歐洲央行卻要兵行險着的推出負利率。說其兵行險着,說的是央行目的在將資金推出銀行體系,以求刺激經濟和防止通縮,險的則是負利率的情况下,資金離開銀行,並不一定會留在歐元區內,而是可能出現撤資潮,令經濟和股市崩潰!
有說歐洲與香港相隔數千里,就算出事,與我何干?大家請看看以下數據﹕中國出口最多國家為美國,佔出口額約17%,而歐元區為第二大出口區,佔16%,則歐元區出事,中國的出口也勢必大受打擊,內地本已放緩的GDP,會更加不看好。至於香港,出口(包括轉口)到中國佔整體出口的54%,第二位為美國,佔9.9%,排第三則為歐元區,佔9.7%。即是說,歐元區爆煲,中國一定會受衝擊,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剛宣布,將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前景預測,從7.3%下調至7%。至於香港,若歐元區出事,更會受雙重夾擊(出口往歐洲的生意受損,中國出口萎縮,也會令香港受害)。
當然,最近政府放寬雙倍印花稅(DSD)的換樓退稅期限,加上新盤銷情不錯,歐央行推出負利率,或會被市場解讀為利好因素,但當累積了一段長時間的樓市購購買力被消化後,若歐債危機重現,那市况亦可能再掉頭向下。
恒基(0012)主席「四叔」李兆基約兩年前開始發表其買股好過買樓的投資建議,而他在本周三再一次表示,如現時投資地產股,兩三年後隨時有幾成甚至「一個開」的回報,仍是好過買樓,因地產股價相對資產有大折讓。事實上,過去兩年,「四叔」也身體力行的多次增持旗下的恒基,而恒基則不斷賣樓而少買地,那兩年過去了,成績又如何?恒基股價升了四成多一點,而中原樓價指數則錄得約一成半的升幅(圖2),地產股確是暫時跑贏樓價。
買地產股好過買樓
當然,地產股的波幅較樓價大,買地產股要承接的心理壓力也會較大,但至少在辣招下,買了地產股,如升了可隨時走貨,而買樓投資,入市時已先要支付高昂的雙倍印花稅,如三年內出售物業,更要被徵額外印花稅(SSD)。
另外,筆者獲國際房地產及財經博覽會邀請,於今日下午一時在灣仔會展中心公開演講,主題為「雙城記——香港及新加坡樓市」,有興趣讀者,可登入以下網址報名查詢:http://www.smartexpos.com/smartexpo2014/hkjun/free_pass_c.asp
明報記者 陸振球
今時今日,一些香港人仍以為過去10年的經濟繁榮必可繼續下去,低失業率可維持,人工年年加,而經過2008年金融海嘯後,香港經濟、股市和樓市能短時間內拗腰彈起,加上樓價創新高,更是變得有恃無恐,任何經濟現象,總會從好的角度作分析。
歐央行抗通縮或再出招
歐洲央行周四宣布,為了對抗通縮風險,將再融資利率由0.25厘降至0.15厘,隔夜存款利率則由0下調至-0.1厘,成為首間實施負利率的大型央行,並同時公布一系列刺激經濟措施。
歐央行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表示,行動是要令歐洲通脹回復至目標水平,避免陷入通縮,歐央行同時新推4000億歐元的定向長期再融資操作(TLTRO),為銀行體系注入流動性。德拉吉說﹕「我們認為這是意義重大的計劃。我們已做完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即是說,存款負利率可能只是開端,抗通縮行動陸續有來。
筆者在一些地產網站看到,有樓市好友指歐央行推行負利率,等同全球利率難升,平錢繼續流竄,對如房產一類實質資產有利作用。或許有關觀點不錯,但筆者認為只是看到硬幣的一面,有失全局,我們或許要問,歐央行為何如此瘋狂,要用負利率來懲罰存款人,還是當地經濟太差,已到了隨時爆煲的危險邊緣?
去年曾出現所謂歐債危機,一些「歐豬國」如希臘幾乎要破產,欠下的國債瀕臨違約,後經歐央行放水打救,才令風波暫時平息,但危機真的已過去嗎?美國在金融海嘯後由聯儲局出招放水買債,推行所謂量寬(QE),雖然令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急劇膨脹,政府欠債佔GDP比率大升,但私人部門確已成功進行去槓桿,欠債佔GDP比率明顯回落(圖1),然而,歐元區卻完全不是那回事,歐央行和歐洲政府如美國一樣大開水喉,政府欠債佔GDP比率由2008至2009年的約80%急升至約115%,但私人機構的欠債比率,幾乎紋風不動(圖1)!即是說,歐債危機其實從沒過去,只是靠開水喉勉強支撐,現在更要出動到負利率,只能說一句「無眼睇」!
歐洲出事將禍及本港
將美國與歐元區的欠債作比較,便知道為何美國聯儲局尚可以啟動退市,而歐洲央行卻要兵行險着的推出負利率。說其兵行險着,說的是央行目的在將資金推出銀行體系,以求刺激經濟和防止通縮,險的則是負利率的情况下,資金離開銀行,並不一定會留在歐元區內,而是可能出現撤資潮,令經濟和股市崩潰!
有說歐洲與香港相隔數千里,就算出事,與我何干?大家請看看以下數據﹕中國出口最多國家為美國,佔出口額約17%,而歐元區為第二大出口區,佔16%,則歐元區出事,中國的出口也勢必大受打擊,內地本已放緩的GDP,會更加不看好。至於香港,出口(包括轉口)到中國佔整體出口的54%,第二位為美國,佔9.9%,排第三則為歐元區,佔9.7%。即是說,歐元區爆煲,中國一定會受衝擊,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剛宣布,將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前景預測,從7.3%下調至7%。至於香港,若歐元區出事,更會受雙重夾擊(出口往歐洲的生意受損,中國出口萎縮,也會令香港受害)。
當然,最近政府放寬雙倍印花稅(DSD)的換樓退稅期限,加上新盤銷情不錯,歐央行推出負利率,或會被市場解讀為利好因素,但當累積了一段長時間的樓市購購買力被消化後,若歐債危機重現,那市况亦可能再掉頭向下。
恒基(0012)主席「四叔」李兆基約兩年前開始發表其買股好過買樓的投資建議,而他在本周三再一次表示,如現時投資地產股,兩三年後隨時有幾成甚至「一個開」的回報,仍是好過買樓,因地產股價相對資產有大折讓。事實上,過去兩年,「四叔」也身體力行的多次增持旗下的恒基,而恒基則不斷賣樓而少買地,那兩年過去了,成績又如何?恒基股價升了四成多一點,而中原樓價指數則錄得約一成半的升幅(圖2),地產股確是暫時跑贏樓價。
買地產股好過買樓
當然,地產股的波幅較樓價大,買地產股要承接的心理壓力也會較大,但至少在辣招下,買了地產股,如升了可隨時走貨,而買樓投資,入市時已先要支付高昂的雙倍印花稅,如三年內出售物業,更要被徵額外印花稅(SSD)。
另外,筆者獲國際房地產及財經博覽會邀請,於今日下午一時在灣仔會展中心公開演講,主題為「雙城記——香港及新加坡樓市」,有興趣讀者,可登入以下網址報名查詢:http://www.smartexpos.com/smartexpo2014/hkjun/free_pass_c.asp
明報記者 陸振球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