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深水埗榮昌邨的倫常慘案,獨力撫養一對子女的母親,涉嫌斬殺了親生的稚齡女兒,這一家三口的遭遇和猝然巨變,箇中慘情,聞者傷心。這宗慘劇雖云來得突然,但是這個家庭靠領取綜援過活,在社會安全網本就得到照顧,不過,這位與丈夫分居、可能患有產後抑鬱症又要應對沉重生活壓力的母親,她亟需輔助的處境,卻完全不被察覺,反映社會的安全機制在她身上全部失靈。這家人的不幸悲慘遭遇賺人熱淚之後,期望當局汲取教訓,強化社會安全網絡,使這類慘劇不再發生。
母親斬殺女兒慘劇
4方面安全機制失效
慘劇中的母親懷有幼女的時候,為何提出與丈夫離婚,原因未知,一家三口雖獲綜援照顧,但是物價高昂,獨力撫養一對子女的母親,生活壓力之沉重,其他人不難感受出來。另外,警方形容她涉嫌斬殺女兒之後,精神恍惚,說話無條理,不排除是因為產後抑鬱或其他病症發作,引發悲劇。按這個家庭的情况,這位母親患上產後抑鬱症的可能性很大,而當局沒有她的精神科等醫事紀錄,若能及早發現,給予適當輔導,或許慘劇就不會發生了。
這個三口家庭的處境,接上了4方面社區支援網絡,包括產後母嬰健康院的產後抑鬱症調查、向社署申領綜援、鄰里、社區支援網絡與兒子就讀學校的駐校社工;從事態發展看來,這4方面網絡都未察覺出問題,社會構築的安全網絡,對這個家庭形同失效。有關鄰里及社區支援網絡,由於涉案母親選擇離群索居,因此未能起到作用;至於兒子就讀學校的駐校社工,為何未察覺異樣,尚待了解。
專家認為,類似慘劇,一般在事前都有蛛絲馬迹,本可作出防範,不過,案中的母親鮮有與鄰居打交道,即使社工、區議員登門造訪,也被婉拒,一家三口變相自我孤立,無人事前嗅出危機,是導致慘劇的關鍵。不過,除此之外,母嬰健康院與申領綜援兩個環節表面上暴露的問題,值得討論。
有關申領綜援,揭示社署審批綜援的社會保障部職員,着重處理文件,未能察覺個案的其他社福支援需要,有立法會議員表示保障部職員並非社工,認為事態反映綜援制度「只係派錢,未了解受助人的真正需要」,社署有必要安排專業社工加入社會保障部,審視綜援個案,云云。這個說法不能說沒有道理,不過,了解受助人真正需要既然那麼重要,當然是愈早了解愈好,若要強化審批職能,並非加入專業社工,而是由專業社工負責審批工作,全面取代現行社會保障部職員的職能,這樣可以避免架牀疊屋,浪費資源。另一個選擇是強化保障部職能,對其職員作適當培訓,若遇一些有特定情况的個案,轉交專業社工判斷,這樣的安排在資源運用上,可能會更為合理。
另外,社署應優先支援單親家庭,特別是對有初生嬰兒的單親家庭,規定必須重新評估他們的需要,增加人手主動作出家訪提供援助,或與志願機構合作,在地區成立單親家長互助組織,讓他們透過聚會互相扶持紓解壓力,及早發現當中有無人出現情緒異樣,給予支援。
抑鬱症個案明顯增加
健康院要做好源頭工作
今次慘劇,未能確定涉案母親是否患有產後抑鬱症,不過,以她在案件發生後的表現和狀態,患有產後抑鬱症的可能性很大。事實上,產後抑鬱症導致的不幸事件,時有發生,只是今次的手法使人更驚慄而已。據外國和本港的統計數字,約每6名孕婦就有一個可能患上產後抑鬱症,衛生署轄下母嬰健康院以問卷普查,識別患抑鬱症的母親,據資料顯示,過去5年需要轉介醫管局精神科跟進的個案,持續上升,由2009年的960宗增至去年的3120宗,增幅明顯,而去年完成問卷普查的38,100個個案之中,約8%孕婦要接受產後抑鬱症接受治療,比例不算低。不過,榮昌邨慘案的母親,並無產後抑鬱症紀錄,若她是問卷普查的漏網之魚,說明這個安全網機制,有檢討加強的必要。
產後抑鬱症對整體社會以至涉及的家庭,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另外,產後抑鬱症不單是母親,父親也有可能患上,說明對父親的關顧也不能忽視。母嬰健康院是把守這個症狀的第一關,若工作做得好,在源頭及時察覺和處理,就可以減省中下游負擔和需要投放的資源;還有是本港長年偏低的出生率,對於父母親的健康應該珍視,讓他們能夠更好地照料子女,使他們的子女健康成長,成為香港的生力軍。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