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抑鬱母親攜子女遷往新居半年有多,長期與鄰居不相往來,不論領取綜援過程、區議員登門探訪,也未被發現情緒問題,疑因抑壓多時的鬱悶一下子爆發,造成慘劇。案中家庭雖領綜援但沒有社工跟進,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表示,社署審批綜援的社會保障部職員並非社工,只處理文件,未必能察覺到個案的其他社福支援需要,反映現綜援制度「只係派錢,未了解受助人的真正需要」,敦促社署有必要安排專業社工進入負責綜援的社會保障部,審視綜援個案。
張超雄:只派錢 未察真正需要
張超雄指出,負責審批綜援的社署社會保障部職員並非專業社工,僅處理文字工作,「只是一些資料蒐集、審批、提供現金援助的工作」,少有仔細了解申請人的困難、問題,認為未能真正扶受助人一把,建議安排專業社工到社會保障部協助審視綜援申請個案。
華員會社會工作主任分會主席梁建雄指出,保障部職員入職時接受7日的訓練,當中會有介紹辨認受助人有否其他需要。
張超雄又認為,小童在抑鬱母親照顧下成長,難免同受影響,學校社工如能盡早介入,或能及早提供支援,但他認為,學校社工角色相對被動,要靠教師仔細觀察學生的學習表現,發覺問題時向社工反映,才有機會介入輔導。
鄰居少接觸 「不知從何幫」
民協立法會議員馮檢基認為,案件事發的榮昌邨,居民入伙僅半年左右,大多「足不出戶」,不願與鄰居接觸,鄰舍關係網絡薄弱,想幫忙也不知從何入手。他指出,深水埗近年落成多個公屋屋邨,他們也曾在邨內多辦迎新、設街站,讓居民認識區內支援途徑,但近年登門探訪,也被保安婉拒,接觸街坊的機會亦減少。
深水埗區從事家庭服務的國際社會服務總監廖金鳳認為,中國人普遍存有「家醜不外揚」心態,居民遇困境、煩惱,未必願意向外人透露,令社會服務提供者難以「入屋」提供輔導。她強調,居民要疏解情緒困擾,應懂得正視自己的情緒反應,接受有困難的現實,再尋求援助以改善情况。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