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某區/某街「好雜㗎」,終日嘈吵又有人打架,還試過有人「無命」 ……
小心!「拐子佬」在那裏出沒!
要入讀這所學校,秘訣就是……
上述的「小道消息」,相信大家在網上或口耳相傳中不時略有所聞。「小道消息」,顧名思義是透過非官方、非正式渠道獲取的資訊。這些資訊的特色,是它們既非「全真」——更確切的說法,是難以如官方消息般被完全確認為事實。不過,它們亦非「全假」——跟毫無根據的流言蜚語有點不同,一些廣泛流傳的「小道消息」,往往能跟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產生共鳴,又或切中人們心中所認知的「事實」。它們也許是事實的部分,又或把該部分放大了。
這些「小道消息」,往往便是傳播學中的城市傳說。在傳播科技及系統不太發達、傳播多靠口耳相傳的傳統社會,「小道消息」可謂是主要的消息來源。鄉民就是靠在省城工作的同鄉親友去打探消息,又或從往來省城和別處的商人和讀書人探聽村外的形勢。村內社區的事情和消息,亦往往靠家家戶戶之間的人際網絡互相傳播。在傳播科技尚未發達的傳統社會中,「小道消息」便是滿足人們的資訊需求的主要途徑。
不過時移世易,隨着傳播科技日趨發達,現代社會的資訊生產和傳播規模已大大提高。只要扭開電視、收音機、翻開報章雜誌、在智能手機上動動手指,大量資訊便會蜂擁而至。大眾傳播媒介往往有一整隊編採人員,有系統地每天替我們報道和尋找大量資訊。除傳媒外,現代社會也產生了各式各樣的組織,為我們提供「正規」的官方資訊。你若想知官府最新的政策和消息發布,不用找往來省城的讀書人了——直接到政府網站找資料,又或留意官方發布的消息。銀行、各商業機構、學校以至一切大大小小的社會組織,都加強本身的資訊發布及核實工夫。
故此在城市的現代文明中,資訊的生產和供應,大抵應有能力滿足人們的相關需求。大量社會組織提供各類的「正規」資訊,按理可以讓人們不用再透過人際網絡之間的耳語去「估估吓」。當然,現實情况卻是在所謂的現代化城市中,仍不時流傳着各種真真假假的「小道消息」。這便是「城市傳說」的由來。
填補「正規」資訊不足
究竟城市傳說代表社會發生了什麼事情?最直接的原因,是「正規」的消息渠道失效。當人們對資訊的需求增加(例如面對社會危機、重大事件或爭議),而「正規」的資訊未能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和消除其疑慮(即是資訊的供應滿足不了需求),則「非正規」資訊(包括城市傳說以至是流言蜚語等)便會應運而生。
此外,假若人們對諸如政府和傳媒等社會組織的信心出現動搖,對「正規」資訊有疑問,則這亦是有利醞釀「非正規」資訊社會情景。內地社會的城市傳說和流言的威力,往往讓人意想不到。有時無論官方和傳媒如何呼籲民眾不要恐慌,人們就是不信,寧可留意人際網絡和互聯網中流傳、未必經官方證實的資訊。
社會控制及反映民意
除了填補「正規」資訊的不足外,城市傳說亦帶來其他的社會效果,以至發揮了一些「正規」資訊未必能充分擔當的社會功能。其中一個常見的現象,便是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有關治安的城市傳說——諸如那些地區「很雜」、女人最好不要途經該處、要留意哪些「壞人」、「賊佬」如何「打劫」等,往往都使當區居民有所警惕,格外小心。相較於保安嚴密的屋苑,舊區唐樓通常較容易流傳上述關於治安的城市傳說。這些城市傳說某程度上發揮了一些社會功能,規範了部分人的行為,又或間接讓該區產生了某種生活規律(例如人們盡量走哪條路,不走哪條路等)。
此外,部分城市傳說則可謂反映了民情走向,又或一些根深柢固的文化意義。早些年,香港社交網絡瘋傳不少有關「拐子佬」的消息—— 無論警方如何深入調查,如何公布那些「拐子佬」的消息乃是虛驚一場,「拐子佬」的消息仍是不脛而走,而且主要都是針對「大陸人」。去年轟動全港的九龍城B女疑似被操鄉音婦人帶走一案,便曾觸發香港市民瘋傳全港的「拐子情報」。事情雖然經警方調查後發現原來案中有案,跟「拐子」無關,但港人對「大陸人來港拐子」的情報仍繼續格外留神。頗為明顯,香港社會在中港矛盾下對「大陸人」充滿負面的文化想像。「大陸人來港拐子」的城市傳說可謂滿足了香港社會覺得「大陸人」是一種威脅的文化感覺。
反映社會權力結構
有些城市傳說則反映了社會的權力結構。例如針對社會「邊緣人」的種種城市傳說——「道友」是如何出沒的、性工作者的生活、少女援交「實錄」等,往往都充滿好奇想像、道德批判和價值判斷。這顯示了主流社會並不接納那些「邊緣人」,甚至往往會予以醜化。
城市傳說是社會的一面有趣鏡子,讓我們捕捉社會各種輿情走向和民情發展——尤其是一些不為主流社會接受的事情,以及社會未必會於「正規」資訊詳談的暗處。城市傳說的學術概念,仍可繼續修正和討論;但無論如何,它是我們觀察社會的一些有趣視角。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小心!「拐子佬」在那裏出沒!
要入讀這所學校,秘訣就是……
上述的「小道消息」,相信大家在網上或口耳相傳中不時略有所聞。「小道消息」,顧名思義是透過非官方、非正式渠道獲取的資訊。這些資訊的特色,是它們既非「全真」——更確切的說法,是難以如官方消息般被完全確認為事實。不過,它們亦非「全假」——跟毫無根據的流言蜚語有點不同,一些廣泛流傳的「小道消息」,往往能跟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產生共鳴,又或切中人們心中所認知的「事實」。它們也許是事實的部分,又或把該部分放大了。
這些「小道消息」,往往便是傳播學中的城市傳說。在傳播科技及系統不太發達、傳播多靠口耳相傳的傳統社會,「小道消息」可謂是主要的消息來源。鄉民就是靠在省城工作的同鄉親友去打探消息,又或從往來省城和別處的商人和讀書人探聽村外的形勢。村內社區的事情和消息,亦往往靠家家戶戶之間的人際網絡互相傳播。在傳播科技尚未發達的傳統社會中,「小道消息」便是滿足人們的資訊需求的主要途徑。
不過時移世易,隨着傳播科技日趨發達,現代社會的資訊生產和傳播規模已大大提高。只要扭開電視、收音機、翻開報章雜誌、在智能手機上動動手指,大量資訊便會蜂擁而至。大眾傳播媒介往往有一整隊編採人員,有系統地每天替我們報道和尋找大量資訊。除傳媒外,現代社會也產生了各式各樣的組織,為我們提供「正規」的官方資訊。你若想知官府最新的政策和消息發布,不用找往來省城的讀書人了——直接到政府網站找資料,又或留意官方發布的消息。銀行、各商業機構、學校以至一切大大小小的社會組織,都加強本身的資訊發布及核實工夫。
故此在城市的現代文明中,資訊的生產和供應,大抵應有能力滿足人們的相關需求。大量社會組織提供各類的「正規」資訊,按理可以讓人們不用再透過人際網絡之間的耳語去「估估吓」。當然,現實情况卻是在所謂的現代化城市中,仍不時流傳着各種真真假假的「小道消息」。這便是「城市傳說」的由來。
填補「正規」資訊不足
究竟城市傳說代表社會發生了什麼事情?最直接的原因,是「正規」的消息渠道失效。當人們對資訊的需求增加(例如面對社會危機、重大事件或爭議),而「正規」的資訊未能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和消除其疑慮(即是資訊的供應滿足不了需求),則「非正規」資訊(包括城市傳說以至是流言蜚語等)便會應運而生。
此外,假若人們對諸如政府和傳媒等社會組織的信心出現動搖,對「正規」資訊有疑問,則這亦是有利醞釀「非正規」資訊社會情景。內地社會的城市傳說和流言的威力,往往讓人意想不到。有時無論官方和傳媒如何呼籲民眾不要恐慌,人們就是不信,寧可留意人際網絡和互聯網中流傳、未必經官方證實的資訊。
社會控制及反映民意
除了填補「正規」資訊的不足外,城市傳說亦帶來其他的社會效果,以至發揮了一些「正規」資訊未必能充分擔當的社會功能。其中一個常見的現象,便是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有關治安的城市傳說——諸如那些地區「很雜」、女人最好不要途經該處、要留意哪些「壞人」、「賊佬」如何「打劫」等,往往都使當區居民有所警惕,格外小心。相較於保安嚴密的屋苑,舊區唐樓通常較容易流傳上述關於治安的城市傳說。這些城市傳說某程度上發揮了一些社會功能,規範了部分人的行為,又或間接讓該區產生了某種生活規律(例如人們盡量走哪條路,不走哪條路等)。
此外,部分城市傳說則可謂反映了民情走向,又或一些根深柢固的文化意義。早些年,香港社交網絡瘋傳不少有關「拐子佬」的消息—— 無論警方如何深入調查,如何公布那些「拐子佬」的消息乃是虛驚一場,「拐子佬」的消息仍是不脛而走,而且主要都是針對「大陸人」。去年轟動全港的九龍城B女疑似被操鄉音婦人帶走一案,便曾觸發香港市民瘋傳全港的「拐子情報」。事情雖然經警方調查後發現原來案中有案,跟「拐子」無關,但港人對「大陸人來港拐子」的情報仍繼續格外留神。頗為明顯,香港社會在中港矛盾下對「大陸人」充滿負面的文化想像。「大陸人來港拐子」的城市傳說可謂滿足了香港社會覺得「大陸人」是一種威脅的文化感覺。
反映社會權力結構
有些城市傳說則反映了社會的權力結構。例如針對社會「邊緣人」的種種城市傳說——「道友」是如何出沒的、性工作者的生活、少女援交「實錄」等,往往都充滿好奇想像、道德批判和價值判斷。這顯示了主流社會並不接納那些「邊緣人」,甚至往往會予以醜化。
城市傳說是社會的一面有趣鏡子,讓我們捕捉社會各種輿情走向和民情發展——尤其是一些不為主流社會接受的事情,以及社會未必會於「正規」資訊詳談的暗處。城市傳說的學術概念,仍可繼續修正和討論;但無論如何,它是我們觀察社會的一些有趣視角。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