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早前與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會面時,呼籲各國政府進行體制內的財富重分配,不過相關言論隨即被部分人認為,教宗是譴責資本主義,其思想被視為某程度的「馬克思主義」。紐約樞機主教Cardinal Dolan為此在《華爾街日報》撰文,重申教宗對良性資本主義的看法。
教宗批評「滴漏經濟學」
教宗早前批評「滴漏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窮人沒有受益於整體社會財富。滴漏經濟學主張救濟並不是救助窮人最佳辦法,而是政府對富人提供稅務優惠及經濟上優待,改善整體經濟,部分富人財富自然會涓滴而下,最終令社會中的貧困階層受惠,可改善生活。
樞機主教認為教宗說得很正確,因為社會進步沒有帶來益處,亦沒有彰顯同情心,許多人仍然活在貧困中,只有少量機會實踐繁榮。與此同時,教宗對「一次性即棄」、「經濟獨享」及「擁抱死亡」的文化表示極度關注,擔心會腐蝕人的尊嚴和排斥窮人。
樞機主教認為,教會肯定不會贊成任何非人性化的機制,令低下階層的人別無選擇,只能往下沉,僅能得到落在桌上的食物碎片,濫用財富、剝削窮人和勞動者,貪婪、嫉妒、欺詐及罪惡由此而生。
任何經濟體系 價值在個人美德
他又指出,教會一直反對強制主義和集體主義制度,因為是違反人類對經濟和財產追求的權利,反而認為恰當的監管和自由市場,才可培養更佳的生產力和繁榮。然而,他重申,最重要的是人類的美德。
教會早已告訴我們,任何經濟體系的價值在於個人美德,要在日常生活及決定中表現出來,企業形象亦可崇高,只要從事有利公益的事,予人慷慨的感覺。
換句話說,具德行、行事公正、富同情心和誠實等特質,是所有經濟和商業活動的基礎,不止是一小撮人,而是為所有人帶來富裕,追求經濟增長是無可厚非,然而人的尊嚴更值得我們關注。
現時,世界各國的民眾收入差距拉闊,財富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上,加上全球和亞洲金融危機餘波仍有影響,不止發展中國家時有暴亂及起義,而且還愈來愈多的發達國家民眾產生不滿。
人易為財富而不擇手段
如果政府不承認現實,教會繼續依賴人性的光明或更好的一面,而不承認人性的貪婪、恐懼、個人主義、權力的黑暗面,加上寬鬆的貨幣政策的影響下,很易令人為追求個人財富而不擇手段,即使行為與法律沒有牴觸,世界的穩定亦會因而受到干擾。
交銀施羅德投資管理(香港)副董事長
[雷賢達 投資賢達]
教宗批評「滴漏經濟學」
教宗早前批評「滴漏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窮人沒有受益於整體社會財富。滴漏經濟學主張救濟並不是救助窮人最佳辦法,而是政府對富人提供稅務優惠及經濟上優待,改善整體經濟,部分富人財富自然會涓滴而下,最終令社會中的貧困階層受惠,可改善生活。
樞機主教認為教宗說得很正確,因為社會進步沒有帶來益處,亦沒有彰顯同情心,許多人仍然活在貧困中,只有少量機會實踐繁榮。與此同時,教宗對「一次性即棄」、「經濟獨享」及「擁抱死亡」的文化表示極度關注,擔心會腐蝕人的尊嚴和排斥窮人。
樞機主教認為,教會肯定不會贊成任何非人性化的機制,令低下階層的人別無選擇,只能往下沉,僅能得到落在桌上的食物碎片,濫用財富、剝削窮人和勞動者,貪婪、嫉妒、欺詐及罪惡由此而生。
任何經濟體系 價值在個人美德
他又指出,教會一直反對強制主義和集體主義制度,因為是違反人類對經濟和財產追求的權利,反而認為恰當的監管和自由市場,才可培養更佳的生產力和繁榮。然而,他重申,最重要的是人類的美德。
教會早已告訴我們,任何經濟體系的價值在於個人美德,要在日常生活及決定中表現出來,企業形象亦可崇高,只要從事有利公益的事,予人慷慨的感覺。
換句話說,具德行、行事公正、富同情心和誠實等特質,是所有經濟和商業活動的基礎,不止是一小撮人,而是為所有人帶來富裕,追求經濟增長是無可厚非,然而人的尊嚴更值得我們關注。
現時,世界各國的民眾收入差距拉闊,財富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上,加上全球和亞洲金融危機餘波仍有影響,不止發展中國家時有暴亂及起義,而且還愈來愈多的發達國家民眾產生不滿。
人易為財富而不擇手段
如果政府不承認現實,教會繼續依賴人性的光明或更好的一面,而不承認人性的貪婪、恐懼、個人主義、權力的黑暗面,加上寬鬆的貨幣政策的影響下,很易令人為追求個人財富而不擇手段,即使行為與法律沒有牴觸,世界的穩定亦會因而受到干擾。
交銀施羅德投資管理(香港)副董事長
[雷賢達 投資賢達]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