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研製良藥淪毒品 搖頭丸教父病逝長青網文章

2014年06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6月05日 06:35
2014年06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毒品害人是常識,美國科學家舒爾金畢生專注化學發明,尤其沉迷研究影響精神與心理的化合物,希望探究人類思想如何運作,並且相信這有助尋求治療精神病患的良方,然而其一項研究引致「搖頭丸」毒品興起,換來「搖頭丸教父」稱號。這名極具爭議的科學家周一(2日)下午因肝癌在家中病逝,享年88歲。


鑽研人類思想 盼助治精神病

舒爾金(Alexander Shulgin)妻子安(Ann Shulgin)在舒氏的facebook專頁公布死訊,指他「在家庭和護理人員陪伴和佛教冥想音樂圍繞下」辭世。安此前已透露過舒爾金知道自己行將就木,但並不清楚自己患上肝癌,「沒必要讓他知道,知道了對他也沒用」。


舒爾金是俄羅斯移民之子,出生於加州柏克萊,16歲就考入哈佛大學攻讀有機化學,後來退學入美國海軍服兵役參加二戰,其後返回柏克萊,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1950年代末,他加入美國化工龍頭陶氏化學(Dow Chemical),並在該公司研發出全球首款可生物降解的殺蟲劑。與此同時,他一直堅持自行鑽研精神藥用化合物,1965年離開陶氏後在大學一邊教書一邊做研究,多年來在家中實驗室發明了200多種精神藥用化合物。


家中設實驗室 發明200化合物

雖被稱為「搖頭丸教父」,但舒爾金並非這種學名「亞甲二氧甲基苯丙胺」(MDMA)的合成物的發明者,而是首位深入研究MDMA對腦神經作用的科學家。他將研究發現告訴心理治療師友人澤夫(Leo Zeff)。澤夫介紹舒爾金與安相識,可算其媒人。他先以低劑量的MDMA輔助對談治療,隨後向全國數以百計心理學家介紹這種化合物。然而它最終並非在診所或醫院流行,而是以搖頭丸(Ecstasy,原意為「狂喜」)之名風靡紐約、芝加哥等地的酒吧和夜店。


搖頭丸服食者在藥物影響下,可以隨音樂劇烈搖動頭部而不覺痛苦,卻有致死可能,1980年代中期起被美國列為受管制藥物。1995年,一名女生服食搖頭丸後在藥物影響下飲水過量致腦腫脹死亡,轟動全美,令舒爾金一舉成為爭議人物。


「沒想過研究會成流行毒品」

舒爾金當年曾慨歎,若搖頭丸不是淪為派對毒品,很可能成為治療精神病的良藥。其妻周二稱,他一直認為自己只是個科學家,不應對別人如何使用他的發明負責。但他2005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科技評論期刊上坦承,沒想過自己的研究會變成流行全球的毒品。他說:「我對這些不尋常的化合物可以做什麼沒有多少洞察,我只希望有迷幻效果的化合物可以作為工具,或是用來發掘探究人類思想如何運作的工具。」分析指出,如今對藥物研究的法律門檻高了很多,舒爾金不可能複製他在1960年代的研究成果。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