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為免有人持假聖旨去假傳聖旨,昔日在聖旨上也有加入防偽特徵,包括清朝聖旨的絹布上印滿了祥雲及瑞鶴圖案,聖旨上的文字便寫在這些圖案上,有如今天鈔票的防偽水印一樣。
Ivan教路,如果是清朝的聖旨,可以查詢《清史稿》查證頒封官名,包括頒封時間、官銜名字是否正確等。此外,另一可查證璽印,滿清皇帝至第六代乾隆時,制定只有25個清朝御寶之印璽「清二十五寶璽印」,若屬二十五寶璽,便可查證印璽的真確。如要用目測辨真偽,可檢查旨上的滿文,因為聖旨上的漢文如找人臨摹也不難,但找人臨摹滿文,還要寫得字體端正有序,今天相當困難。不過,要檢查滿文,本身要先對滿文有一定研究,要多家學習,才可發現箇中分別。
寬度統一33厘米
香港著名古物收藏家李漢民指出,聖旨的長度歷代並沒有硬性規定﹕長的可達500厘米,短的約為200厘米,寬度則統一約33厘米,所以可從長度及寬度猜測是否偽造。
除了長度,明清兩代聖旨有分誥命(明制為一至六品授以誥命,清制則為一至五品授以誥命)和敕命(頒給六至九品),都是由翰林院撰擬的。聖旨均為卷軸形式,軸柄質地按官員品級不同而有嚴格區別,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五或以下品為黑牛角軸。此外,聖旨有分頒令、現封及追封,頒令是頒下命令,是工作的。現封及追封都是頒功名,現封是頒給在世的官員及其妻子,追封通常是頒給已故的人,可以是已故官員,也可以是已故官員的家人,通常是父親、祖父等,這些聖旨一般也是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品相一般的聖旨只值幾千,如保存品相好,而且旨內所寫的是有知名度的官爵,便可升至幾萬,甚至三四十萬人民幣不等。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