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事關競爭力經濟發展 創新科技須急起直追長青網文章

2014年05月3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5月31日 06:35
2014年05月31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近期,政府在創新科技事宜有兩項舉措,一是重提設立創新及科技局(下稱創科局),正待立法會審議撥款,其二是政府公布委任行政會議成員羅范椒芬為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本港接連在競爭力報告排名下跌或響起警號,都與創新科技落後有關,期望政府這兩項舉措,能為本港在創新科技領域帶來新局面,縮窄與其他經濟體的差距,引導發展相關產業,創造經濟增長點,使香港重拾發展動力。


港競爭力已亮紅燈

皆因創新科技落後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與發展研究院發表的《2014年世界競爭力年度報告》,香港在全球排名跌出三甲,這是10年來首次,主要原因包括「政府效率」顯著下跌、「基礎建設」排名低至第21位;政府效率下跌,與政治內耗有關,基礎建設低位,則是科技與發展滯後所致。另外,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最新《城市競爭力藍皮書》,香港在全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雖然連續12年居於首位,但是藍皮書同時指出香港「增速乏力,後勁不足」,特別指出經濟結構過於倚重金融和房地產,科技研發投資不足,缺乏創新,產業未能多元發展,建議特區政府成立專責部門發展科技。


過去,香港在亞洲四小龍之間的競爭力有一定優勢,現在與韓國、新加坡相比顯得落後,特別有關科技產業發展,韓國已經成為全球高科技產品的輸出國,香港望塵莫及。香港與韓國、新加坡經歷過上世紀60年代勞動密集、70年代技術密集、80年代資本密集、90年代科技密集的轉型之後,香港就停頓下來,韓國和新加坡則繼續向知識密集創新轉型。香港競爭力出現落後或響起警號,就在這個階段浮現出來。


香港回歸之後,首任特首董建華曾有規劃藍圖,意圖打造產業多元化,大力推動發展創新科技,不過,回歸之後,香港先後遇到亞洲金融風暴、科網股爆破以及SARS衝擊,經濟陷入嚴重衰退;其次是人謀不臧,數碼港被移花接木為地產項目;另外,政府涉及科技發展的組織架構缺乏統籌,例如相關部門、科學園、數碼港與生產力促進局等組織的協調,官、產、學、研如何合作都混沌不清,出現體制上難以推動和發展創業科技的局面。


溫故知新,汲取其他經濟體的經驗,政府重新推動創新科技,這是科技園公司新任命與成立創科局使人有憧憬的原因。因為擺正體制之後,從定策、執行、統籌、協調就會清晰起來,出現統合力量的效果;日後創業科技項目,肯定會出現跨範疇科技計劃,若各自為政,缺乏有力協調和統籌,可能會重蹈當年的覆轍。除了組織架構,政府於推動創新科技,有幾方面要注意或必須做到。


首先,要認識到人才是創新科技的靈魂。先說創科局的局長和副局長人選,技術官僚固然是一個選擇,不過,科技環境日新月異,領導人需有視野和洞察力,掌握國際間科學動向,這樣的局長及副局長人選,或許專家幹才更適合;當然,創科局免不了要跟隨既有官僚制度和紀律,則人事佈局如何在因循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是創科局成敗的關鍵。


引入幹才科研投資

創科成敗兩大因素

其次,以台灣當年推動科學園的經驗,當局以極優厚條件吸引張忠謀回台創業,協助他打造出半導體這個龍頭產業,此後台灣在晶片技術的突破,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來。由這個事例,說明招攬具備開天闢地能力幹才來港搞創新科技,是政府應該努力的方向。卸任港大校長徐立之教授,獲委任為科技園公司董事局新成員,徐教授原本是生化科學家,他在薦舉人才方面,應該可以發揮一定作用。另外,創新科技所需大批技術人手,除了學院訓練,政府也應該吸引外地人才來港工作。


除了人手,科研投資是另一個要處理的事項。過去5年,香港在科研資源投放,只維持在佔GDP約0.75%,遠少於其他國家及地區,例如以色列是4.4%、韓國3.6%、日本3.4%、美國2.8%、台灣2.4%、中國大陸2.0%及新加坡2.09%。科研開支決定收成,政府應該訂出指標,例如在5年內科研開支要增加至一個水平,再5年又增加多少等;還有一點,政府不應該、也不可能全數負起科研投資的責任,要創造條件(例如稅務優惠等),促使私人企業投資科研,這樣創新科技才有可長可久的持續性。


香港在創新科技落後是不爭的事實,亟需急起直追,否則競爭力會被其他經濟體進一步拋離,不過,現實上創科局能否成立,還得視乎部分立法會議員的拉布結果。政見可以不同、立場可以有異,但是於經濟發展理應沒有根本性矛盾,若因為政見立場相左而犧牲經濟發展,不應該,若囿於對人不對事的心結,則是更不應該了。期望立法會議員以經濟大局為重,讓創新及科技局盡早成立。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