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近年航運業持續低迷,全球最大的集裝箱航運公司馬士基北亞區行政總裁施敏夫昨日表示,雖然今年首季盈利增長51%至12億美元(約93.6億港元),但預計今年全球運力供求仍然失衡,最快也要到明年下旬才有改善,坦言目前上調運費仍是比較困難。
施敏夫承認,兩年前曾錯估運力供求可在今年回復平衡,但全球航運需求復蘇速度比預計慢,加上業界持續擴新船增運力,令供求失衡問題仍然存在。他認為,今年全球運力增長會在5%至6%左右,而需求則只有3%至4%的增長,「要明年或之後,供需缺口才能回到一致水平」。
施敏夫又補充,在持續的供過於求壓力下,市場非常波動,估計短期內難有上調運費空間,但有機會的話一定會作調整,並直言現時過低的運費水平是「不可接受」。
行業最快待明年改善
施敏夫補充,20艘於2011年訂造的3E級超大型集裝箱船,已經有8艘交付,餘下12艘會平均6至8星期交付一艘,估計至2015年底便全部完成。他強調,3E船有着低成本、高運力及環保的優點,不過為免令供求失衡惡化,公司亦積極拆卸舊船以平衡運力,其中今年已拆卸14艘舊船。
事實上航運業自2008年以來便陷入運力急增而貿易需求放緩的問題,雖然在2010年因各大航企延後新船交付而令情況有紓緩,但過去幾年供需缺口依然。另一方面,除了今年運力增長繼續可能大於需求外,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七國集團(G7)和金磚國家(Brics)首季度出口按季下跌2.6%。其中中國下跌了7.3%,其他國家亦有不同程度跌幅,僅德國和意大利出口有增長(見表),無論是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今年首季的出口均急劇放緩,令人擔憂今年全球貿易復蘇程度或低於預期。
另外,馬士基(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彥辭表示,馬士基與地中海航運和達飛輪船合組的P3聯盟仍在等待中國監管機構的批准,料中國商務部最快可於6月有答覆,聯盟有望第三季開始運作。據市場分析,三間航企組合運力之下,亞歐航線市佔率可達到43%、跨大西洋航線為41%,而跨太平洋航線則有24%。
施敏夫承認,兩年前曾錯估運力供求可在今年回復平衡,但全球航運需求復蘇速度比預計慢,加上業界持續擴新船增運力,令供求失衡問題仍然存在。他認為,今年全球運力增長會在5%至6%左右,而需求則只有3%至4%的增長,「要明年或之後,供需缺口才能回到一致水平」。
施敏夫又補充,在持續的供過於求壓力下,市場非常波動,估計短期內難有上調運費空間,但有機會的話一定會作調整,並直言現時過低的運費水平是「不可接受」。
行業最快待明年改善
施敏夫補充,20艘於2011年訂造的3E級超大型集裝箱船,已經有8艘交付,餘下12艘會平均6至8星期交付一艘,估計至2015年底便全部完成。他強調,3E船有着低成本、高運力及環保的優點,不過為免令供求失衡惡化,公司亦積極拆卸舊船以平衡運力,其中今年已拆卸14艘舊船。
事實上航運業自2008年以來便陷入運力急增而貿易需求放緩的問題,雖然在2010年因各大航企延後新船交付而令情況有紓緩,但過去幾年供需缺口依然。另一方面,除了今年運力增長繼續可能大於需求外,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七國集團(G7)和金磚國家(Brics)首季度出口按季下跌2.6%。其中中國下跌了7.3%,其他國家亦有不同程度跌幅,僅德國和意大利出口有增長(見表),無論是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今年首季的出口均急劇放緩,令人擔憂今年全球貿易復蘇程度或低於預期。
另外,馬士基(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彥辭表示,馬士基與地中海航運和達飛輪船合組的P3聯盟仍在等待中國監管機構的批准,料中國商務部最快可於6月有答覆,聯盟有望第三季開始運作。據市場分析,三間航企組合運力之下,亞歐航線市佔率可達到43%、跨大西洋航線為41%,而跨太平洋航線則有24%。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