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旅遊城市卻閉門謝客 折射塘水滾塘魚必死長青網文章

2014年05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5月28日 06:35
2014年05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特首梁振英連續兩日談到旅客問題(前日在策發會,昨日回答記者提問),主旨是接待能力未及增加之前,要調控旅客來港人數。香港是旅遊城市,就旅客人數本應多多益善,現在因為胃納不足,在接待能力未相應增加之前減少旅客來港,以免付出巨大社會成本,嚴格而言,這是反映衰敗的表徵,但是香港卻沒有選擇,只能走上衰敗之途,使人浩嘆。即使這樣,就調控旅客人數仍要有科學數據參考,減少對業界以至整體經濟的衝擊。另外,此事折射最重要的一點,是香港迫切需要土地用作建設,擴大發展空間,才可以改變生意盈門而閉門不納的局面。


調控旅客人數

要避免衝擊經濟

2003年之後,內地開放旅客來港、特別是個人自由行,使本港經濟迅速復蘇,但是這些年,本港各項設施增加不多,遠遠未能應對旅客大幅增加的需要,本地居民則感受到生活空間被擠壓,萌生怨懟,加上內地旅客的文化差異、生活習慣不同等原因,激化了內地與本港的矛盾,旅客與本地居民衝突也時有所聞。種種不利事態之根源,在於本港不具備接待數以千萬計旅客的能力,特別是內地與本港所處特定歷史時空,內地旅客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若處理不好會損害兩地關係;因此,對本港而言,如何發揮內地旅客的積極作用、消弭其消極一面,是必須面對和處理的課題。


本港接待能力未相應增加之前,調控來港旅客人數是唯一選擇,不過,由於內地旅客對本港經濟甚為重要,例如政府的評估報告指出,2012年,內地自由行旅客為本港直接帶來261億元增加值,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約1.3%,創造超過11萬個職位等,因此,有效調控的同時,要避免對經濟構成衝擊。要達成這個目標,政府要深入研究,提出數據,供持份者討論和提供意見,即是決策必須科學化。


梁振英在策發會的會議上,據知主動提出聚焦討論自由行,並就減少兩成自由行旅客,徵詢委員們的意見。自由行旅客消費對旅遊業界(包括零售、酒店業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要說減少三成,若即時減少一成,對業界的營運都會帶來嚴重衝擊;不過,當日策發會討論,梁振英即興式徵詢意見,在缺乏數據之下,很難想像委員們可以提出什麼真知灼見。


調控自由行旅客,關乎本港整體經濟的重大改動,雖云此乃中央政策,甚或中央已經有原則性傾向,但是具體細節,不能靠手掌撞腦袋決定,需有大量數據論證,羅列選項或組合供選擇,特區政府掌握的數據和情况,有助於中央正確決策。至於本港相關持份者,若有足夠客觀數據進行「知情的討論」(informed discussion),才可以針對問題,提出切實可行建議,減輕業界可能受到的影響。例如,有零售業和旅遊業者認為把「一簽多行」改為「一日一行」,打擊水貨客,減少對北區等居民的滋擾,就可以應對短期問題,是耶非耶,政府須提出數據說明是否有效可行。


香港是旅遊城市,購物天堂,理應廣納各方來客,大做生意,但是現在要一定程度閉門謝客,對於其他急欲吸納旅客的國家及地區,這是不可想像的事,但是香港確實吃不下,要把生意拒諸門外,這是空間不足,無足夠能力接待龐大旅客的結果。反映香港需要開拓空間、善用土地資源的迫切性。


坐看衰敗或重拾動力

全體港人須面對抉擇

目前,本港在經濟發展3要素之中,資金不缺,但是土地匱乏、勞動力不足,導致競爭力萎縮、拖着經濟發展後腿,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政府在住屋需求和經濟發展所需土地,仍在張羅,現在的情况主要與上屆政府土地政策錯誤有關,但是地方利益與環保人士的阻撓,也不無關係。例如本港過去成功的方程式填海造地,現在卻遭到環保人士大力反對;郊野公園土地佔本港總面積約四成,以目前住宅土地只佔總面積1100平方公里的7%,多佔1%,就可以住100萬人,可見只要稍為縮小郊野公園佔地,土地緊絀就可紓緩,但是環保人士抗拒動用郊野公園土地,比填海更強烈。


香港塘水滾塘魚,難以發展的困境,在接待旅客能力充分反映出來,香港發展需要的土地,並非僅止於興建住宅,而是需要大量土地發展經濟,因此,各方持份者應該認清香港競爭力之減弱,與欠缺可用土地有莫大關係。若由現在開始痛定思痛,社會上達成共識,以填海、劃出一小部分郊野公園佔地作發展之用,則日後接待7000萬、1億甚至更多旅客,都不會有什麼困難;若香港仍然劃地為牢、故步自封,則不僅旅遊業沒有空間發展,其他經濟活動也難以突破瓶頸,競爭力落後和被其他國家及地區持續拋離,將是必然結果。現在擺在全港市民眼前的課題:是寧願坐看香港衰敗,還是合理地開拓空間和善用土地資源,使香港發展重拾動力?這是全體港人都有份、也必須解答和抉擇的問題。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