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法律服務並非所有人也負擔得起。有國際組織最近來港推動公益法律服務(Pro Bono Service),希望將律師義務提供法律服務制度化。港大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指出,不少國家如澳洲,行內有基準每個律師每月提供公益法律服務的時數,甚至有同類服務的律師行才是高一等,認為香港有需要在制度和文化上多推動。
倡加強向志願團體推廣
公益法研究所(PILnet)上周五在港舉行志願法律服務論壇。主席Edwin Rekosh受訪時說,公益法律服務在港仍是較新的概念,但已有不少律師願意提供相關服務,反而本港的志願組織認識較少,要加強推廣。他表示,公益法律服務除處理人權案件,亦可幫助志願組織在政策倡議提供法律意見、擬訂僱傭合約、提供訓練等。
張達明﹕本地律師行支援較少
曾在論壇發言的張達明接受本報查詢時說,現時國際律師行一般較鼓勵和認可員工在公餘提供公益法律服務,本地律師行則支援較少。律師自願在公餘時提供公益法律服務,可能不受專業責任保險保障,建議律師會為此類律師提供個人保險。
律師會副主席熊運信說,律師參與律師會的公益法律服務活動、當值律師服務、為無律師代表訴訟人提供法律意見等,均受專業責任保險保障,認為保障十分足夠。
婦女動力基金行政總監杜潔麗說,以往替一些受家暴虐待婦女申請法援,但法援律師工作繁忙,未必能一一解答疑問,而找其他律師意見往往十分困難。她表示,知道有公益法研究所可代介紹提供公益法律服務的律師十分開心,最近成功替性工作者找律師解決租約問題。
每年提供約100小時公益法律服務的高蓋茨法律事務所合伙人譚敏亮說,一個社會只倚賴政府作為單一法律援助提供者並不安全,因政策隨時會變,公益法律服務的律師可為社會提供另一選擇。
譚表示,為外傭、性工作者等提供法律意見,既可幫人,自己也快樂。
1018律師參與免費諮詢計劃
民政事務局發言人說,目前有1018名律師參與免費法律諮詢計劃,去年共處理6621宗個案。去年推出為無律師代表訴訟人提供法律意見的兩年期試驗計劃,已有53名律師登記為社區律師。
明報記者 張煒明
倡加強向志願團體推廣
公益法研究所(PILnet)上周五在港舉行志願法律服務論壇。主席Edwin Rekosh受訪時說,公益法律服務在港仍是較新的概念,但已有不少律師願意提供相關服務,反而本港的志願組織認識較少,要加強推廣。他表示,公益法律服務除處理人權案件,亦可幫助志願組織在政策倡議提供法律意見、擬訂僱傭合約、提供訓練等。
張達明﹕本地律師行支援較少
曾在論壇發言的張達明接受本報查詢時說,現時國際律師行一般較鼓勵和認可員工在公餘提供公益法律服務,本地律師行則支援較少。律師自願在公餘時提供公益法律服務,可能不受專業責任保險保障,建議律師會為此類律師提供個人保險。
律師會副主席熊運信說,律師參與律師會的公益法律服務活動、當值律師服務、為無律師代表訴訟人提供法律意見等,均受專業責任保險保障,認為保障十分足夠。
婦女動力基金行政總監杜潔麗說,以往替一些受家暴虐待婦女申請法援,但法援律師工作繁忙,未必能一一解答疑問,而找其他律師意見往往十分困難。她表示,知道有公益法研究所可代介紹提供公益法律服務的律師十分開心,最近成功替性工作者找律師解決租約問題。
每年提供約100小時公益法律服務的高蓋茨法律事務所合伙人譚敏亮說,一個社會只倚賴政府作為單一法律援助提供者並不安全,因政策隨時會變,公益法律服務的律師可為社會提供另一選擇。
譚表示,為外傭、性工作者等提供法律意見,既可幫人,自己也快樂。
1018律師參與免費諮詢計劃
民政事務局發言人說,目前有1018名律師參與免費法律諮詢計劃,去年共處理6621宗個案。去年推出為無律師代表訴訟人提供法律意見的兩年期試驗計劃,已有53名律師登記為社區律師。
明報記者 張煒明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