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港事蜩螗,立法會拉布、普選政改、佔中議題,香港近一段時間的政治日程都在這幾項議題之間兜兜轉轉。拉布已近尾聲,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宣布剪布,6月4日是限期;普選則是公民提名剔出,回到起點,即是必須符合《基本法》及人大常委的決定和解釋;佔中則視乎6月22日電子全民投票。這3項議題佔據了香港社會的政治生活多時,看來都不可能馬上結束,就算是暫時稍停,亦不可能從此永遠銷聲匿迹——拉布可能會繼續出現,政改討論依然纏擾不休,佔中仍舊是議題,不會就此打住。
港事蜩螗胸有壘塊
巿民難以心情舒暢
就如早前香港的陰晴不定的天氣那樣,這3項議題都無法令700萬港人心情舒暢,終日有如胸中壘塊,難以稍解。表面上,三者當中是政改與佔中有關連,拉布則是立法會內的抗爭手段,民主國家及地區多曾發生,擾攘程度大小是另一回事。然而,只需細尋當中的前因,不難發現這三者令致今天港人無法舒暢的癥結:它們俱是扭曲了的政制之下的副產品。
回歸17年,普選一直遲遲未來,到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示特首「最快2017年有普選」,想不到在細節屢屢橫生枝節,從提名委員會到出閘的高門檻,乃至抽象的「必須愛國愛港」,各式各樣的篩選,倒過來統統成為本來是遲來的好事的攔路虎。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這些左味甚濃的所謂「條件」,駸駸然開始成為有可能成真的普選特首先決條件。香港巿民看到,建制內部的溫和派逐漸變成少數派,比北京做法更左的隱然成為一股主流。
相對於此,泛民陣營激進一翼的一些方案,被認為不符合基本法。建制和泛民兩方的少數激進派,一定程度主宰了普選的討論。本來普選是香港社會「有商有量」的全民議題,到今天被政治光譜裏建制泛民兩方激進派系操掌。我們在早前的社評指出,中共元老鄧小平不止一次說過「中國主要防左」,至今所見,鄧的「防左」之言此刻未見在港落實,反而是愈左愈紅,愈紅愈左,香港普選爭論亦可作如是觀。
在香港政制爭議,回歸以來的走勢,尤其是2003年以後,中央對香港的觀察以及其後政策,比起回歸之後首7年來得更緊;回顧回歸初年的寬鬆,當時確實是令巿民對97前對北京的擔憂一掃而空。然而2003年之後的收緊,令社會感到中央對港人的不信任,處處提防,不幸這一取態日益強化,具體表徵便是對政制的設限。這一做法無疑可以鞏固一定的親北京勢力,但一個議會或一個特區,總不可能由建制一方全部掌控,事實上香港的上層政治和社會的政治光譜亦非如此。在這一過程因有欠普及而平等的政制安排,遭擠壓或無法打入主流政制的一群,部分以各種方式,宣泄其無法撼動建制高牆的不滿。拉布可以說是其中之一手段,普選討論的公民提名等方案,其實也有類似的前因。
擠壓之下,建制內部激進一系不打算讓出普選大路,這樣卻連建制與泛民兩方的溫和路也一併堵死。如今可以看到,泛民裏的激進派,是企圖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局限的政治空間不滿。最悲慘的是建制及泛民的溫和派,論手段行為不夠激進派奪眼球,又無法阻止愈來愈狹窄的政治光譜與空間。溫和派在社會上所代表的絕非少數,理性行事也符合香港人的性格,可這兩方在愈來愈左的氛圍中逐漸成為少數派。這誠然是香港的悲劇。
建制泛民左翼操控
中間溫和派被擠壓
網上盛傳內戰年間大陸的一段順口溜,「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去投八路」,據說是講國民政府拒絕收納,一身本領的人只得逼上梁山,投靠當時的反抗勢力八路軍即中共。這段順口溜是否確實存在仍待考究,但是這段話指出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情狀:往往是由於被擠壓得無處可去,才會走上反抗之路。以此來觀察解釋今天香港的的政治情態,相當切合。若目前的左傾思潮延宕不去,「爺去投八路」或會蔓延到溫和派,並不為奇。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港事蜩螗胸有壘塊
巿民難以心情舒暢
就如早前香港的陰晴不定的天氣那樣,這3項議題都無法令700萬港人心情舒暢,終日有如胸中壘塊,難以稍解。表面上,三者當中是政改與佔中有關連,拉布則是立法會內的抗爭手段,民主國家及地區多曾發生,擾攘程度大小是另一回事。然而,只需細尋當中的前因,不難發現這三者令致今天港人無法舒暢的癥結:它們俱是扭曲了的政制之下的副產品。
回歸17年,普選一直遲遲未來,到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示特首「最快2017年有普選」,想不到在細節屢屢橫生枝節,從提名委員會到出閘的高門檻,乃至抽象的「必須愛國愛港」,各式各樣的篩選,倒過來統統成為本來是遲來的好事的攔路虎。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這些左味甚濃的所謂「條件」,駸駸然開始成為有可能成真的普選特首先決條件。香港巿民看到,建制內部的溫和派逐漸變成少數派,比北京做法更左的隱然成為一股主流。
相對於此,泛民陣營激進一翼的一些方案,被認為不符合基本法。建制和泛民兩方的少數激進派,一定程度主宰了普選的討論。本來普選是香港社會「有商有量」的全民議題,到今天被政治光譜裏建制泛民兩方激進派系操掌。我們在早前的社評指出,中共元老鄧小平不止一次說過「中國主要防左」,至今所見,鄧的「防左」之言此刻未見在港落實,反而是愈左愈紅,愈紅愈左,香港普選爭論亦可作如是觀。
在香港政制爭議,回歸以來的走勢,尤其是2003年以後,中央對香港的觀察以及其後政策,比起回歸之後首7年來得更緊;回顧回歸初年的寬鬆,當時確實是令巿民對97前對北京的擔憂一掃而空。然而2003年之後的收緊,令社會感到中央對港人的不信任,處處提防,不幸這一取態日益強化,具體表徵便是對政制的設限。這一做法無疑可以鞏固一定的親北京勢力,但一個議會或一個特區,總不可能由建制一方全部掌控,事實上香港的上層政治和社會的政治光譜亦非如此。在這一過程因有欠普及而平等的政制安排,遭擠壓或無法打入主流政制的一群,部分以各種方式,宣泄其無法撼動建制高牆的不滿。拉布可以說是其中之一手段,普選討論的公民提名等方案,其實也有類似的前因。
擠壓之下,建制內部激進一系不打算讓出普選大路,這樣卻連建制與泛民兩方的溫和路也一併堵死。如今可以看到,泛民裏的激進派,是企圖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局限的政治空間不滿。最悲慘的是建制及泛民的溫和派,論手段行為不夠激進派奪眼球,又無法阻止愈來愈狹窄的政治光譜與空間。溫和派在社會上所代表的絕非少數,理性行事也符合香港人的性格,可這兩方在愈來愈左的氛圍中逐漸成為少數派。這誠然是香港的悲劇。
建制泛民左翼操控
中間溫和派被擠壓
網上盛傳內戰年間大陸的一段順口溜,「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去投八路」,據說是講國民政府拒絕收納,一身本領的人只得逼上梁山,投靠當時的反抗勢力八路軍即中共。這段順口溜是否確實存在仍待考究,但是這段話指出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情狀:往往是由於被擠壓得無處可去,才會走上反抗之路。以此來觀察解釋今天香港的的政治情態,相當切合。若目前的左傾思潮延宕不去,「爺去投八路」或會蔓延到溫和派,並不為奇。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