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綠色生活﹕種棵樹 綠遍山長青網文章

2014年05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5月25日 06:35
2014年05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郊野學堂植林篇

香港雖小,但走到郊野公園上,仍可看到大片綠林。


細看綠林,由一點點綠砌成,樹木錯落有致,構成美麗的郊外風景。


或者你以為,樹在山上生長, 理所當然是野生的?

事實是,香港山坡的植物經長時間的砍伐後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破壞,各處山頭變得光禿禿。


現在看到郊野公園漫山蒼翠綠林,絕大部分都是由人手培苗、移植、施肥,經年累月長大而成,每一棵都是漁護署前線人員一手湊大。


昔日生長迅速的先鋒樹,功成身退,逐漸被本地品種取代,換上一批對本地生態有好處,或具觀賞性的樹木。


在發展是硬道理的年代,假如樹苗能逃過被推土機剷平的命運,生生不息,香港大自然的動植物生態會比現在更豐富。


經歷二次大戰,郊區許多樹林遭大量砍伐作燃料之用,加上頻繁山火燒毁林木,許多山頭變作光頭山,沒有樹木,不僅影響生態,更重要是令水土流失,首當其衝影響集水區水源。 因此,港府於五十年代初便開展大規模植樹計劃,催生了苗圃,作為樹苗的生產基地。


當年首選生長快速的外來品種,如台灣相思、紅膠木、白千層、木麻黃等,讓劣地盡快長出林木。生態環境、植物、動物的關係環環相扣,雖然這些樹木生長快速,但導致林地生境單調和缺乏生命力,不適合本土動物棲息,花果亦可能不適合本土鳥類和昆蟲的口味,因此八十年代開始加種本地品種。數十年過去,當年的外來品種樹木進入老化階段,因此漁護署於二○○九年開展植林優化計劃,大幅增加種植本土樹木。


郊野公園樹木 人手培苗湊大?

郊野公園林木面積約一萬二千公頃,不論是昔日的外來品種,還是現在的本地品種,主要由香港的苗圃種植,昔日的大農苗圃及現在的大棠苗圃便是一大育苗場,漁護署職員一年四季在郊野採收種子,經過篩選,用冷藏或沙藏法等不同處理方法讓種子發芽,幼苗經兩年悉心栽種,便送往郊野種植。


培植木荷最費心

大棠苗圃樹苗年產量約六十至七十萬株,本地樹木有一百八十種,外來樹木則有五十多種,本地樹木佔總產量八成。許多品種並非想像中「易湊」,須經過研究和試驗,才能掌握技術成功培苗。高級農林助理員張桂深,擔任樹苗保母二十多年,令他最深刻的,是培植木荷的過程。「木荷在九十年代曾大規模培植,但種植十一萬株只得八千株倖存,死亡率高達九成以上,木荷樹苗死前由綠變白,沒有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最後葉片慢慢枯萎」張桂深束手無策,但他不希望「每天帶着失敗心情上班」,所以費盡心神研究木荷為何一命嗚呼,透過不斷看書和嘗試不同的培植方法,最後發現木荷從苗牀移植到苗袋後,根部未能吸取養分,微量元素不足,導致木荷死亡。所以,張桂深改在葉面施肥,補充微量元素,木荷現在才得以成功培植。木荷葉片含水量高,能代替台灣相思作為防火帶的樹木,角色十分重要。


險峭山坡 如何種樹?

大棠苗圃培植樹苗後,便由各區管理站的員工移植到郊野公園上。


植樹工作艱辛,員工背着重甸甸的樹苗上山,不管是陡峭還是平緩的山坡,也是逐棵樹苗種在山上。


無心插柳 大棠紅葉林

陳燕倫是其中一個植樹之人,一九七六年加入漁護署,見證郊野公園的成立,現在是大棠管理站的高級農林助理員,職員之間稱這職位為「老總」,負責監管管理站的事務,安排前線員工的工作等,大棠著名的楓香紅葉景點,也是這位老總無心插柳而成。


熱愛攝影的陳燕倫,電腦內有多張植樹前後的照片,環境變化甚大,他表示,除了二次大戰時,大量樹木被砍伐作燃料,六七十年代頻繁的山火也是導致山頭光禿禿原因之一。「村民的田設在泥土較肥沃的低地,而低地的樹林有利野豬躲藏,以防野豬破壞農作物,村民會燒毁樹木,不讓野豬有藏身之處,燒毁樹木後,地上長出的嫩草可讓牛隻吃,所以六七十年代,一年有幾百宗山火。」


陳燕倫坦言,看到樹木被燒感到痛心,因為每一棵都是心血。


植林揹擔挑 要識轉膊

每年四至六月是植樹季節,天氣潮濕有雨,適合樹木生長。樹苗放在竹籮上,每人用擔挑掛上兩籮,共八十至一百棵樹苗,加一支掘泥除草用的「翻釘」便上山去。樹苗加起來有數十斤重,莫說是陡峭山路,在平路走已十分吃力。陳燕倫笑言,「因擔挑太重,所以一定要識轉膊,讓兩邊膊頭輪流分擔重量,初初不習慣,膊頭痛到不得了。做這分工要有意志力,捱得苦,即使山坡陡峭,但站得穩的地方也會種,穿上特製釘鞋,走路時不易跣腳。種樹後,一個月後和第二年也要上山施肥,確保樹木有養分生長。試過有新人入職,早上上班,下午已辭職,雖然工作辛苦,但看到山頭由光禿禿變成翠綠一片,怎會不滿足?」


陳燕倫回想當年,「天氣炎熱,那時後生,一班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