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1989年4月,鄒崇銘剛出任中大學生會會長不足一個月,便要面對八九民運這件歷史大事,他沒有北上,而是在香港支援北京學生,但軍隊血腥鎮壓令到滿懷希望的他變得泄氣和感到無力。今天,擔任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的他,對在內地搞社運有另一種看法,認為只要不踩入觸及中共政權的禁區,在內地搞公民社會仍有很多機會,「如果是返去做實事,便不需要經常開口講平反六四」。
樂施會派駐京 「中國非絕望」
鄒崇銘在六四後,曾經從政10年,做與香港民主化有關的工作,2002年加入樂施會成為轉捩點。那年底,樂施會委派他到北京工作,他形容﹕「結果一上便返不到轉頭,我迷上了在北京工作。」他說,在內地推動公民社會和社會運動的空間,比香港大得多,只要小心不踩禁區,在灰色地帶裏,可以做到很多事。
他表示,所認識的六四一代香港學生,很多都很抗拒返內地,他自己原也沒想過會返內地工作,可能與六四事件有關。不過,2002至09年在北京工作的經驗,讓他有所體會,他說﹕「從內地人角度去看,中國不是那麼絕望,可以作很多不同的嘗試去改變中國。」
樂施會派駐京 「中國非絕望」
鄒崇銘在六四後,曾經從政10年,做與香港民主化有關的工作,2002年加入樂施會成為轉捩點。那年底,樂施會委派他到北京工作,他形容﹕「結果一上便返不到轉頭,我迷上了在北京工作。」他說,在內地推動公民社會和社會運動的空間,比香港大得多,只要小心不踩禁區,在灰色地帶裏,可以做到很多事。
他表示,所認識的六四一代香港學生,很多都很抗拒返內地,他自己原也沒想過會返內地工作,可能與六四事件有關。不過,2002至09年在北京工作的經驗,讓他有所體會,他說﹕「從內地人角度去看,中國不是那麼絕望,可以作很多不同的嘗試去改變中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