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金鐘」的名字原是來自當年海軍船塢上的一個大鐘。
夾在中環、灣仔兩區中間的金鐘,顧名﹙英文名﹚思義是殖民地時期香港的海軍及其他軍事設施所在。
當年的她,還未是中環的部分,而是一般平民百姓不能逾越的軍營。
六十多歲的建築師林和起,是行內的老前輩,他參與過的大型項目包括灣仔會議展覽中心新翼、中環環球大廈、時代廣場及太古廣場。
六十多歲的他,少時曾看見當域多利軍營還未成為商場的一景,長大後來有份將這片軍事用地,發展成現在的商業中心模樣。
對於這一地區,他自有其情意結。
軍營隔開中環灣仔
建築師林和起因着金鐘太古廣場廿五周年的宣傳活動而接受訪問。太古廣場第一、二期計劃的建築,都由他的公司王歐陽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當年他也參與其中。他憶起當年這裏的景况﹕「以前中環與灣仔之間分得非常清楚,兩區之間由英軍的域多利軍營﹙Victoria Barracks﹚分間開。那時的香港木球會﹙The Hong Kong Cricket Club﹚,即現在和記大廈旁邊、中國銀行後面的公園,就差不多是中環的盡頭了。軍營的另一邊是灣仔。那時中環與灣仔之間的電車路不如現在筆直,經軍營與綠化區的位置彎出去的。」
一九五○年代末,林和起就讀堅尼地道的聖若瑟書院,那時他在半山的校舍,看着美利大廈、希爾頓酒店(現是長江中心)的興建。「但那時去灣仔還是比較麻煩,因為被兵房隔開了,而聖若瑟剛剛在兵房上的邊緣。」他說放學後若要到灣仔,一是步行到中環搭一個站「叮叮」,一是在校旁樓梯往下走,然後繞過軍營才到灣仔。
金鐘從域多利軍營,走到一九八○年代末新式設計商廈林立的局面,是源於一九七○年代殖民地政府對於這區的規劃。林和起作為當中不少工程的「案內人」,他解釋﹕「七十年代政府因應香港對兵房的需要愈來愈小;與此同時,香港開始發展地鐵。地鐵的第一條路線,MIS﹙modify initial system﹚是由中環經金鐘至彌敦道,當中規劃了Admiralty一站。遇着堅尼地道打算將舊Barracks縮細,電車路又拉直了做Admiralty station,於是政府便開始拍賣附近多幅地皮。」賣地以後,政府決定在金鐘道﹙Queensway﹚以北的地方建新商業大廈,如統一中心、海富中心、力寶中心、遠東金融中心等,原因是當時中環的發展空間有限,唯有向東擴展。至於金鐘道南邊,則發展了太古廣場一、二期。
一九七一年香港大學畢業後加入王歐陽建築事務所的林和起說,當年太古廣場一、二期,其實是分開兩期拍賣的兩幅地段。此外,除了商業、酒店用地,域多利軍營還釋出了其他不同用途的空地,「現在堅尼地道入口處仍有幾間barracks的,如視覺藝術中心。其實現在的香港公園、紅棉道婚姻登記處,甚至茶具博物館,以前都是駐港英軍的地方。舊美利大廈搬到赤柱後,騰空出來的山頭,便興建了中國銀行大廈。這些都是源於那時的規劃,只是分階段執行」。金鐘自上世紀80年代起便成為「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的icon,這區的命盤,原來早於一九七○年代寫下。
商場的應有功能
自一九八○年代起金鐘轉變為城中商業金融中心,區內的雙子塔式的力寶中心、遠東金融中心,以及海富中心等「閃令令」的建築,都由林和起的公司設計與興建。所以,他們可說是催生了八十年代那個「現代化」的金鐘。至於太古廣場,亦逐漸成為了該區的重心。「當時沒有預計廣場的會這樣成功。你讀歷史會知道,每一個新發展區都要一個focus,可以聚焦所有人的activities。過往中古時代歐洲靠廣場來聚焦,如羅馬的廣場。但現代城市發展,則需要綜合活動吸引人流。另一原因是廣場連繫了地鐵站、巴士站,交通方便吸引很多人來發展,成為我們行內所說的一個critical mass。於是金鐘便發展成自成一角,甚至自成一區。」他說。
不少批評都說過香港的「廣場」都由商業主導,並沒有如歐洲的廣場的那些公共空間。林和起說,當年他們設計商場,已盡量考慮以公眾作為使用對象。他覺得,現今商場的功用,隨着現代人的購物模式改變——時興郵購網購,於是商場的功能都有變化,商場除了是交易場所,亦漸漸發展成活動中心。「為何我們始終喜歡逛街呢?因為人始終係人,人始終要有群體活動、需要有interaction。由古羅馬到現在為何仍保持街道?因為我們都想碰到別人,而街道是人的活動場所。我們做建築的會知道每個行業、每個地區的性質,都會隨時間改變,所以建築要適應人類活動模式,多於建築設計的style。」從事建築接近四十年的他這樣應認為。
現在逛那些近年新建的商場,地面面積不大,唯往高空發展的,想從地下到達高層戲院或食肆,單是等候和乘電梯也需要十多二十分鐘,遑論釋出空間作為聚人的地方。「坦白說,這些情况是租金使然。若你問我這年紀大的人,這些﹙租金回報高﹚不是永久的。如今日商場吸引好多同胞來,但他們不是天天都會來。你看很多人炒舖位,其實好多都係『吉』的。我想遲幾年局面有不同,會有變化的。中國有句話,『以人為本』。太急功近利,也太過短視啲。」
太古廣場 「Now and then」雕塑及多媒體展覽,五座設有屏幕的雕塑,帶觀眾穿越時光隧道,從昔日的金鐘及太古廣場到今天的景象。
日期︰即日至 六月十日
地點︰太古廣場一樓 Park Court
英軍營遺蹟
可以想像一百五十年前,堅尼地道以下至當時的海邊﹙即約現時夏道位置﹚就是守護維多利亞城的軍事設施嗎?年多前也有港鐵在夏花園進行南港島線工程時,發現十九世紀中期的海堤石塊遺蹟,更曾被懷疑是炮台的位置。但港鐵發現遺蹟時沒有即時向外公布,而港鐵聘任的考古學家認為遺蹟零碎,而且位於工程施工主要位置,建議用照片、繪圖及文字方式保存。
其實今天金鐘及附近一帶還留下不少當年軍事設施的痕迹,如香港公園內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前身是已婚英軍宿舍卡素樓﹙Cassels Block﹚,建築於一九○○年左右,現在是一級歷史建築;現時茶具文物館是殖民地時期駐港英軍三軍總司令的官邸;至於現在公園辦事處及紅棉路婚姻登記處羅連信樓,則曾是英軍副總司令的官邸。另外,附近的建築如亞洲協會現址便是域多利軍營的軍火庫。而金鐘與灣仔之間的軍器廠街﹙Arsenal Street﹚,更是駐港英軍軍營的軍器工廠。
拉直電車路
「以前中環跟灣仔是分開的。」這句說話林和起說了不下三次。因着金鐘當年要興建地鐵,軍事用地又釋出來作商業發展,當年來往中環至灣仔一段的電車路軌也因而「拉直」。林特別傳來不同年代的地圖作為比較。昔日金鐘道一段的電車路,有一幾成直角的彎位,曾釀成不少交通意外,更有「死亡彎角」之稱。至一九七五年,道路經拓闊後,金鐘道電車路才拉直成功。
搭
夾在中環、灣仔兩區中間的金鐘,顧名﹙英文名﹚思義是殖民地時期香港的海軍及其他軍事設施所在。
當年的她,還未是中環的部分,而是一般平民百姓不能逾越的軍營。
六十多歲的建築師林和起,是行內的老前輩,他參與過的大型項目包括灣仔會議展覽中心新翼、中環環球大廈、時代廣場及太古廣場。
六十多歲的他,少時曾看見當域多利軍營還未成為商場的一景,長大後來有份將這片軍事用地,發展成現在的商業中心模樣。
對於這一地區,他自有其情意結。
軍營隔開中環灣仔
建築師林和起因着金鐘太古廣場廿五周年的宣傳活動而接受訪問。太古廣場第一、二期計劃的建築,都由他的公司王歐陽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當年他也參與其中。他憶起當年這裏的景况﹕「以前中環與灣仔之間分得非常清楚,兩區之間由英軍的域多利軍營﹙Victoria Barracks﹚分間開。那時的香港木球會﹙The Hong Kong Cricket Club﹚,即現在和記大廈旁邊、中國銀行後面的公園,就差不多是中環的盡頭了。軍營的另一邊是灣仔。那時中環與灣仔之間的電車路不如現在筆直,經軍營與綠化區的位置彎出去的。」
一九五○年代末,林和起就讀堅尼地道的聖若瑟書院,那時他在半山的校舍,看着美利大廈、希爾頓酒店(現是長江中心)的興建。「但那時去灣仔還是比較麻煩,因為被兵房隔開了,而聖若瑟剛剛在兵房上的邊緣。」他說放學後若要到灣仔,一是步行到中環搭一個站「叮叮」,一是在校旁樓梯往下走,然後繞過軍營才到灣仔。
金鐘從域多利軍營,走到一九八○年代末新式設計商廈林立的局面,是源於一九七○年代殖民地政府對於這區的規劃。林和起作為當中不少工程的「案內人」,他解釋﹕「七十年代政府因應香港對兵房的需要愈來愈小;與此同時,香港開始發展地鐵。地鐵的第一條路線,MIS﹙modify initial system﹚是由中環經金鐘至彌敦道,當中規劃了Admiralty一站。遇着堅尼地道打算將舊Barracks縮細,電車路又拉直了做Admiralty station,於是政府便開始拍賣附近多幅地皮。」賣地以後,政府決定在金鐘道﹙Queensway﹚以北的地方建新商業大廈,如統一中心、海富中心、力寶中心、遠東金融中心等,原因是當時中環的發展空間有限,唯有向東擴展。至於金鐘道南邊,則發展了太古廣場一、二期。
一九七一年香港大學畢業後加入王歐陽建築事務所的林和起說,當年太古廣場一、二期,其實是分開兩期拍賣的兩幅地段。此外,除了商業、酒店用地,域多利軍營還釋出了其他不同用途的空地,「現在堅尼地道入口處仍有幾間barracks的,如視覺藝術中心。其實現在的香港公園、紅棉道婚姻登記處,甚至茶具博物館,以前都是駐港英軍的地方。舊美利大廈搬到赤柱後,騰空出來的山頭,便興建了中國銀行大廈。這些都是源於那時的規劃,只是分階段執行」。金鐘自上世紀80年代起便成為「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的icon,這區的命盤,原來早於一九七○年代寫下。
商場的應有功能
自一九八○年代起金鐘轉變為城中商業金融中心,區內的雙子塔式的力寶中心、遠東金融中心,以及海富中心等「閃令令」的建築,都由林和起的公司設計與興建。所以,他們可說是催生了八十年代那個「現代化」的金鐘。至於太古廣場,亦逐漸成為了該區的重心。「當時沒有預計廣場的會這樣成功。你讀歷史會知道,每一個新發展區都要一個focus,可以聚焦所有人的activities。過往中古時代歐洲靠廣場來聚焦,如羅馬的廣場。但現代城市發展,則需要綜合活動吸引人流。另一原因是廣場連繫了地鐵站、巴士站,交通方便吸引很多人來發展,成為我們行內所說的一個critical mass。於是金鐘便發展成自成一角,甚至自成一區。」他說。
不少批評都說過香港的「廣場」都由商業主導,並沒有如歐洲的廣場的那些公共空間。林和起說,當年他們設計商場,已盡量考慮以公眾作為使用對象。他覺得,現今商場的功用,隨着現代人的購物模式改變——時興郵購網購,於是商場的功能都有變化,商場除了是交易場所,亦漸漸發展成活動中心。「為何我們始終喜歡逛街呢?因為人始終係人,人始終要有群體活動、需要有interaction。由古羅馬到現在為何仍保持街道?因為我們都想碰到別人,而街道是人的活動場所。我們做建築的會知道每個行業、每個地區的性質,都會隨時間改變,所以建築要適應人類活動模式,多於建築設計的style。」從事建築接近四十年的他這樣應認為。
現在逛那些近年新建的商場,地面面積不大,唯往高空發展的,想從地下到達高層戲院或食肆,單是等候和乘電梯也需要十多二十分鐘,遑論釋出空間作為聚人的地方。「坦白說,這些情况是租金使然。若你問我這年紀大的人,這些﹙租金回報高﹚不是永久的。如今日商場吸引好多同胞來,但他們不是天天都會來。你看很多人炒舖位,其實好多都係『吉』的。我想遲幾年局面有不同,會有變化的。中國有句話,『以人為本』。太急功近利,也太過短視啲。」
太古廣場 「Now and then」雕塑及多媒體展覽,五座設有屏幕的雕塑,帶觀眾穿越時光隧道,從昔日的金鐘及太古廣場到今天的景象。
日期︰即日至 六月十日
地點︰太古廣場一樓 Park Court
英軍營遺蹟
可以想像一百五十年前,堅尼地道以下至當時的海邊﹙即約現時夏道位置﹚就是守護維多利亞城的軍事設施嗎?年多前也有港鐵在夏花園進行南港島線工程時,發現十九世紀中期的海堤石塊遺蹟,更曾被懷疑是炮台的位置。但港鐵發現遺蹟時沒有即時向外公布,而港鐵聘任的考古學家認為遺蹟零碎,而且位於工程施工主要位置,建議用照片、繪圖及文字方式保存。
其實今天金鐘及附近一帶還留下不少當年軍事設施的痕迹,如香港公園內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前身是已婚英軍宿舍卡素樓﹙Cassels Block﹚,建築於一九○○年左右,現在是一級歷史建築;現時茶具文物館是殖民地時期駐港英軍三軍總司令的官邸;至於現在公園辦事處及紅棉路婚姻登記處羅連信樓,則曾是英軍副總司令的官邸。另外,附近的建築如亞洲協會現址便是域多利軍營的軍火庫。而金鐘與灣仔之間的軍器廠街﹙Arsenal Street﹚,更是駐港英軍軍營的軍器工廠。
拉直電車路
「以前中環跟灣仔是分開的。」這句說話林和起說了不下三次。因着金鐘當年要興建地鐵,軍事用地又釋出來作商業發展,當年來往中環至灣仔一段的電車路軌也因而「拉直」。林特別傳來不同年代的地圖作為比較。昔日金鐘道一段的電車路,有一幾成直角的彎位,曾釀成不少交通意外,更有「死亡彎角」之稱。至一九七五年,道路經拓闊後,金鐘道電車路才拉直成功。
搭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