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面對激進派以「公民提名」強制綑綁,泛民溫和派終於作出反擊,突破綑綁。民主黨已開會決定「淡出」已被激進派控制的「真普聯」,眾多泛民溫和人士正在尋求屬於自己的政改討論平台。事實上,泛民溫和派如果不能突破「公民提名」的綑綁,而去充當拉倒普選的炮灰,將會成為大輸家。泛民溫和派突破激進派綑綁,既是給自己一條出路,也是給普選一條生路。
泛民溫和派被迫大反擊
泛民溫和派今次大反擊,實際上是激進派逼出來的。激進派在「佔中商討日」上,使用各種手段,強推3個包含「公民提名」的方案,企圖以「公民提名」方案作為共識方案來綁架整個泛民。然而,不僅中央和特區政府官員都已指出「公民提名」違反《基本法》,連在本港市民中極具法律權威地位的兩個律師會,都從法律角度否定了「公民提名」,中央絕無可能接受「公民提名」。在這種情况下,如果還堅持「公民提名」,就等於擺明車馬與《基本法》和中央對着幹,拉倒普選。然而,泛民中的許多溫和人士都希望有普選,很不願意看到政改原地踏步。現在,激進派霸王硬上弓,強行將溫和派綁上「公民提名」的戰車,企圖綁死整個泛民在立法會中超過三分之一的關鍵少數票,否決普選。溫和派再不作出反擊,將會悔之晚矣!
其實,泛民溫和人士大都明白,由選舉委員會選舉特首,他們對誰能當選特首,影響力微乎其微;如果是普選特首,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提名方式,他們的影響力將會大增。在提名環節,泛民溫和派可以通過增加自己的提委數量,對其中的某一個人成為候選人,產生重要影響。在普選環節,在所有候選人都能為中央所接受的情况下,誰能夠取得泛民溫和派的支持,誰就可能有最高的民意支持度,最後以最高票當選。可見,泛民溫和派對於在普選中誰能當選特首,影響力更大,甚至具有某種「決定性的影響」。這種情况下,只要泛民溫和派的願意,他們參政的空間一定會愈來愈大。再說,只有先落實特首普選,才有可能實現泛民溫和派期待的立法會普選,奪取更多的議席。相反,如果溫和派被激進派綑綁否決普選,就會難逃「普選殺手」的罪名。激進派有自己的捧場客,不怕得罪一般市民。溫和派如果得罪希望普選的普通市民,就會失去選票,被邊緣化。泛民溫和派當然不願意陷於這種有輸無贏的困境。
有意見指出,中央今次在政改諮詢過程中,對於公民提名不斷發放「強硬」否定信息,對其他較溫和的方案則未有發放任何正面信息,變相壯大泛民激進派的聲勢。這種說法既不全面,也不準確。
中央在香港政改諮詢期間高調否定「公民提名」,也是不得已的做法,因為「公民提名」實際上否定了《基本法》第45條規定的提名委員會的提名權。中央發放否定「公民提名」的信息,目的很清楚,就是要確保依法落實香港普選。中央不希望「公民提名」的爭論浪費時間和精力,更不希望「公民提名」將香港的普選討論引入歧途。
至於泛民提出的其他相對較為溫和的方案,中央是關注的,但卻不適宜、也不應該對一些具體的方案進行表態。中央這樣做,恰恰表現出一種開放態度,既是希望營造「有商有量」的氣氛,也是希望集思廣益,尋求共識。試想,中央如果在諮詢期間對泛民中的某些方案發表否定的看法,對方會作出什麼反應?如果對泛民中的溫和方案作出肯定性的表態,會否對其他方案不公平?會否被批評為太過於草率?等等。再說,至今為止,就算是泛民中較為溫和的方案,也存在許多法律爭議,中央不可能隨意表態。換一個角度說,中央不表態,泛民的一些溫和方案會給人以更多的想像空間,受到更多的重視。所以,中央的取態不存在變相壯大泛民激進派聲勢的問題。
溫和派突破綑綁利與中央溝通
前不久的上海行,雖然打開了泛民與中央官員溝通的大門,但交流的內容卻不理想,關鍵的原因在於整個泛民陣營受到「公民提名」的綑綁,一些參與座談的泛民議員還在那裏喋喋不休地糾纏「公民提名」。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最近邀請泛民議員個別見面,但有關議員所講的話題仍然不敢離開「公民提名」,導致難得的溝通機會仍然限於各自表態的層次。泛民溫和派突破激進派的「公民提名」綑綁之後,可以放心回到《基本法》和人大決定基礎上,與中央官員就普選方案進行實質性的討論,以尋求共識。
普選方案的內容不能牴觸《基本法》和人大有關決定,這是不可踰越的原則底線。2010年政改方案能夠獲得通過,不只是在於泛民溫和派願意溝通,更重要的是作為泛民溫和派代表的民主黨提出的「一人兩票」方案,並沒有衝擊《基本法》的框架。放下「公民提名」包袱的泛民溫和派,包括與之友好的一些學者,應該拿出聰明智慧,尋求如何既不突破《基本法》的底線、又能為泛民爭取最大空間的政改方案。唯有如此,香港市民所期待的一人一票選特首,才有可能實現。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作者是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
泛民溫和派被迫大反擊
泛民溫和派今次大反擊,實際上是激進派逼出來的。激進派在「佔中商討日」上,使用各種手段,強推3個包含「公民提名」的方案,企圖以「公民提名」方案作為共識方案來綁架整個泛民。然而,不僅中央和特區政府官員都已指出「公民提名」違反《基本法》,連在本港市民中極具法律權威地位的兩個律師會,都從法律角度否定了「公民提名」,中央絕無可能接受「公民提名」。在這種情况下,如果還堅持「公民提名」,就等於擺明車馬與《基本法》和中央對着幹,拉倒普選。然而,泛民中的許多溫和人士都希望有普選,很不願意看到政改原地踏步。現在,激進派霸王硬上弓,強行將溫和派綁上「公民提名」的戰車,企圖綁死整個泛民在立法會中超過三分之一的關鍵少數票,否決普選。溫和派再不作出反擊,將會悔之晚矣!
其實,泛民溫和人士大都明白,由選舉委員會選舉特首,他們對誰能當選特首,影響力微乎其微;如果是普選特首,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提名方式,他們的影響力將會大增。在提名環節,泛民溫和派可以通過增加自己的提委數量,對其中的某一個人成為候選人,產生重要影響。在普選環節,在所有候選人都能為中央所接受的情况下,誰能夠取得泛民溫和派的支持,誰就可能有最高的民意支持度,最後以最高票當選。可見,泛民溫和派對於在普選中誰能當選特首,影響力更大,甚至具有某種「決定性的影響」。這種情况下,只要泛民溫和派的願意,他們參政的空間一定會愈來愈大。再說,只有先落實特首普選,才有可能實現泛民溫和派期待的立法會普選,奪取更多的議席。相反,如果溫和派被激進派綑綁否決普選,就會難逃「普選殺手」的罪名。激進派有自己的捧場客,不怕得罪一般市民。溫和派如果得罪希望普選的普通市民,就會失去選票,被邊緣化。泛民溫和派當然不願意陷於這種有輸無贏的困境。
有意見指出,中央今次在政改諮詢過程中,對於公民提名不斷發放「強硬」否定信息,對其他較溫和的方案則未有發放任何正面信息,變相壯大泛民激進派的聲勢。這種說法既不全面,也不準確。
中央在香港政改諮詢期間高調否定「公民提名」,也是不得已的做法,因為「公民提名」實際上否定了《基本法》第45條規定的提名委員會的提名權。中央發放否定「公民提名」的信息,目的很清楚,就是要確保依法落實香港普選。中央不希望「公民提名」的爭論浪費時間和精力,更不希望「公民提名」將香港的普選討論引入歧途。
至於泛民提出的其他相對較為溫和的方案,中央是關注的,但卻不適宜、也不應該對一些具體的方案進行表態。中央這樣做,恰恰表現出一種開放態度,既是希望營造「有商有量」的氣氛,也是希望集思廣益,尋求共識。試想,中央如果在諮詢期間對泛民中的某些方案發表否定的看法,對方會作出什麼反應?如果對泛民中的溫和方案作出肯定性的表態,會否對其他方案不公平?會否被批評為太過於草率?等等。再說,至今為止,就算是泛民中較為溫和的方案,也存在許多法律爭議,中央不可能隨意表態。換一個角度說,中央不表態,泛民的一些溫和方案會給人以更多的想像空間,受到更多的重視。所以,中央的取態不存在變相壯大泛民激進派聲勢的問題。
溫和派突破綑綁利與中央溝通
前不久的上海行,雖然打開了泛民與中央官員溝通的大門,但交流的內容卻不理想,關鍵的原因在於整個泛民陣營受到「公民提名」的綑綁,一些參與座談的泛民議員還在那裏喋喋不休地糾纏「公民提名」。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最近邀請泛民議員個別見面,但有關議員所講的話題仍然不敢離開「公民提名」,導致難得的溝通機會仍然限於各自表態的層次。泛民溫和派突破激進派的「公民提名」綑綁之後,可以放心回到《基本法》和人大決定基礎上,與中央官員就普選方案進行實質性的討論,以尋求共識。
普選方案的內容不能牴觸《基本法》和人大有關決定,這是不可踰越的原則底線。2010年政改方案能夠獲得通過,不只是在於泛民溫和派願意溝通,更重要的是作為泛民溫和派代表的民主黨提出的「一人兩票」方案,並沒有衝擊《基本法》的框架。放下「公民提名」包袱的泛民溫和派,包括與之友好的一些學者,應該拿出聰明智慧,尋求如何既不突破《基本法》的底線、又能為泛民爭取最大空間的政改方案。唯有如此,香港市民所期待的一人一票選特首,才有可能實現。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作者是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