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馮可強﹕中央對港政策的兩手準備長青網文章

2014年05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5月23日 06:35
2014年05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政局波譎雲詭。「佔中」與「寸步不讓」的「公民提名」合為一體,完全擠掉所有溫和方案,成為不讓市民有其他選擇的另一類的「篩選」。 激進泛民派更揚言,如果沒有公民提名,就一定「佔中」,甚至佔領立法會大樓和政府總部。他們可能受到「顏色革命」和台灣「太陽花學運」等的鼓舞,並以為可以重演2012年反國民教育一役的成功,相信可以用「佔中」等方式,迫使中央讓步接受公民提名方案。 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尤其是大、中學生成員,可能是基於追求民主理想的熱情,也因為對中央的不信任,才採用此毫無轉彎空間的強硬策略,而並非是為了討價還價。


港人在爭取有包容和競爭性的特首普選之同時,也要對「一國兩制」與中央對港政策走向,有客觀現實的分析和理解,才能知己知彼,以清醒的頭腦去達成政改共識。筆者根據最近在港大一個座談會上演講的內容(註1)寫成此文章,希望供各方參考;但先旨聲明,筆者只是根據公開材料、以及長期以來就中央對港政策的認識和理解,提出一些個人的分析,而並非有什麼內幕消息,或代某方傳遞什麼信息,更不是立意恫嚇泛民派。


中央對港政策的基本考慮

1949年建國以來,中國政府對香港的立場和政策有兩個方面——第一是法理上對香港擁有主權,並在1997年起恢復及實質擁有主權;第二是利用及發揮香港對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作用,包括在1949至1970年代, 作為打破美國圍堵和封鎖中國的窗口;在1983至1997 期間,作為促進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如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知識和現代管理;由1997年到現在,則是(1)以「一國兩制」模式作為對台灣的示範作用(統一中國),(2)中國走向現代、與世界接軌的橋樑作用,如參考學習香港先進的法律制度、工商金融制度、城市規劃與管理、專業管理、公共行政、等等。


近10年來形勢的轉變

近10年來,中國大陸與香港特區的相對實力和形勢,有以下兩個主要改變 ﹕

其一是中國國勢上升。中國經濟30多年來的急速和持續增長,一躍成為全球第二經濟大國;同時美國經濟實力削弱,在世界政治舞台的影響力和領導地位大不如前,要與中國建立新型大國關係,即對等的大國關係。必然的結果是中國政府和人民大大增加了對自己的信心。


其二是香港優勢下降。 自1998年金融風暴以來,香港經濟發展找不到新的方向,只是吃老本,而且老本愈來愈縮減,需要中央採取一系列措施支持。香港一直引以為傲的政府管治制度(包括公務員制度)的效率和效益又日益下降,出現今天特區政府管治困難的局面。香港的成功「神話」已經大大遜色,香港能夠繼續對中國進一步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的作用已經遞減,更且還需要中央花費精神、資源和氣力去挽救和支撐。


另方面,由23條立法、國教事件、龍獅旗、排斥自由行旅客、反對與內地加強經濟合作的本土意識和行動等等一連串事件,令中央覺得香港人心並未「回歸」,而且逐漸走上「失控」、「失序」的路上;中央因此要將維護香港的社會穩定放在首要地位。


中央承諾香港有普選的戰略構思

《基本法》第45條規定行政長官最終達至普選產生的目標,而第68條則規定立法會最終達至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的目標,除了因為1980年代《基本法》制訂時候的政經環境,以及港人的長期爭取之外,亦反映出鄧小平「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方針政策,包含了一個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長遠戰略考慮,就是讓香港成為中國境內第一個試點城市,由市民普選產生城市首長,以及全部立法機關成員由普選產生。當時是胡耀邦和趙紫陽主政的時代,中國政府的智囊機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亦正在開始探討中國政治方面的改革。


到了2007年,人大常委進一步通過決議,規定2017年行政長官可以由普選產生,而在行政長官由普選產生以後,立法會的全部議員可以由普選產生。


「一國兩制」模式50年不變的說法,是建基於以下的構思——香港先行的民主制度試驗如果成功,在2047年之前,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已到達一個適當階段,可以參考香港的經驗,逐步建立符合中國社會實際的民主制度。到2047年時,內地與香港在經濟、社會、和政治等方面的條件、水平、與體制已接近到可以基本或完全融合為一體,「一國兩制」模式就沒有需要繼續存在。


中央現時對香港政策的兩手準備

基於上述的歷史發展及近年來中央官員和內地學者的講話和文章,並在美國「重返亞洲」、美日菲越等國組成新圍堵圈的國際形勢下,可以推論中央政府針對下列兩種情况的兩手準備。


情况一:2017年落實行政長官普選

中央應是有誠意落實普選的,因為這是一個不單對香港市民,也是對全世界的國際承諾,而中國過去履行國際承諾的紀錄是良好的。另方面,中央領導人不會不知道政制原地踏步的後果,即特區政府管治將更加困難,社會矛盾會更難以解決等等,而這會導致中央愈來愈陷入香港治理的具體事務的麻煩。


在2017年落實特首普選的情况下,香港形勢有較大可能變好,中央因而可能採取的準備與部署如下﹕

中央將會比前更關注經過普選產生的新特首如何改善管治,而不會任由現時香港的困局繼續下去或甚至惡化。因此,中央將會從各方面幫助新特首和特區政府,包括:深入研究香港重新發展的對策,例如「全國港澳研究會」的成立及出各種課題進行研究;解決好兩地關係當中的矛盾,例如自由行人數太多對香港社會的壓力;促進兩地經濟合作,幫助香港在中國全面深化改革中找到新的立足點,達至雙贏的局面;針對香港的意識形態、傳媒、青少年等方面採取更積極主動的做法,讓市民對中國發展有較全面的了解,促進「民心回歸」,等等。


情况二:政制原地踏步

在此情况下,香港形勢有較大可能變壞和更壞,中央因而可能採取的準備與部署如下﹕

中央自信有能力支持香港警方控制可能發生的「亂局」,例如「佔中」、佔領立法大樓或政府總部等所帶來的任何程度的動亂和社會動盪,而不會任由像泰國、埃及、或烏克蘭那樣推翻或癱瘓政府的局面發生。中央將視乎香港政局惡化的程度,按照《基本法》行使其對香港的管轄權:第2條規定人大授權香港實行高度自治,表示中央依法可以不同程度修改有關授權;第18條規定當出現特區政府不能控制的危及國家統一或安全的動亂,人大常委可以決定香港特區進入緊急狀態,中央政府可發布命令將有關全國性法律在香港特區實施;等等。


中央在經濟民生方面會「保住」香港,保證香港不會民不聊生,及失業率不會去到觸發騷動的地步。在政治發展、政府管治和施政、傳媒宣傳、意識形態、社會抗爭等方面,中央會投放更多資源去維護香港穩定,「穩住」香港(「維穩」)。因此,中央對特首和問責官員的問責機制將會強化和正規化,例如匯報制度、重要而又有較大社會爭論的政策需要事前有研究基礎,或甚至於要先行徵詢中央及其代表機構的意見等等。


即是說,中央會加強其「治理」(註2)香港的角色,意味着港人的高度自治將會逐步走向港人低度自治,甚至在最壞的情况下,走向中央全面管治、「一國兩制」名存實亡的結局。 香港將由一個富有自由開放國際城市特色的特別行政區,蛻變成為中國的一個普通城市,或者說是變成一個富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特別行政區。


結語

無論是上述兩個情况哪一個會出現,中央未來監督特首和問責官員施政,參與治理香港,維持香港穩定的角色將會加強,只不過程度、大小、和步伐有所不同。


在第一個情况之下(即2017年落實行政長官普選),如果新特首領導能力強、民望高,又可以建立某程度的執政聯盟,處理好行政立法關係,團結好社會各界人士,從而改善管治,維持香港的安定繁榮,則「兩制」的空間、靈活性、和比重就可以大一些,或者起碼不會愈來愈縮小。


在第二個情况下(即政制原地踏步),香港亂局變壞是無可避免的,「一國」的比重和主導性將會愈來愈增大,「兩制」將愈來愈縮小。


因此,從維護「一國兩制、港人高度自治」的角度出發,無論是中央、特區政府、各個黨派、以至社會各界人士,都必須共同努力去達成共識,成功落實2017年行政長官普選。中央要考慮的是現代化的治理概念和港人的多元化社會性質;而港人要考慮的是如何平衡「一國」與「兩制」,香港能否脫離中國的母體而生存和發展,及能否對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有積極的作用而達至雙贏,並進而實現「一國兩制」模式對促進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原本的戰略構思。


註1:4月12日香港大學法律學院中國法研究中心舉辦 「一國兩制與中央對港政策走向」座談會;筆者的講題就是此文的大題目

註2: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李克強總理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作者是香港政策研究所董事暨行政總裁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