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1960年代,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風起雲湧。
說到黑人民權運動,很多人都會想起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馬丁路德金固然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權領袖,但整場運動其實亦有多位不同風格的領導人物、更加同時存在多個路線不同的民權組織。
馬丁路德金及其領導的「南方基督教領袖會議」(Southern Christian Leadership Conference),以「非暴力抗爭」爭取黑人平權,強調要建立種族共融的社會,是民權運動中的核心旗幟。
除了「南方基督教領袖會議」外,民權組織中尚有「溫和派」及「激進派」:溫和派以「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為代表,是歷史最悠久的民權組織,領導人是羅爾.威爾金斯(Roy Wilkins),主張透過法律訴訟、立法游說及公眾教育來爭取平權,該會一直批評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抗爭」太過激進;「激進派」則包括由詹姆斯.法默(James Farmer)創辦的「種族平等大會」(Congress of Racial Equality),和由青年領袖約翰.劉易斯(John Lewis)帶領的「學生非暴力協調委員會」(Student Nonviolent Coordinating Committee),他們都認為民權運動成效不彰,指摘馬丁路德金向白人妥協退讓,到了1960年代中期,激進派更發展成為「黑人力量運動」(Black Power Movement),主張「黑人民族主義」(Black nationalism)、批判種族共融路線。
四大民權組織路線不同,常常為民權運動的策略及領導權爭吵衝突。儘管民權運動存在路線之爭,但由於四大民權組織都有各自的群眾基礎,多元路線的整體客觀效果,反而有助民權運動爭取不同階層支持;同時也拉闊了整個政治光譜,讓馬丁路德金的中間路線更具感染力。馬丁路德金在1968年被刺殺之前,就一直努力居中協調各派合作,他始終強調各個民權組織雖然路線不同,但共同理念都是要實現黑人平權。
共同目標 多元方案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多元路線,對我們理解香港民主運動的當前形勢,應該有所啟發。
5月6日佔中運動舉行商討日,學界方案、人民力量方案及真普聯三軌方案得票最高,可以入圍6月22日的民間電子公投。投票結果公布後,社會輿論不滿3個入圍方案都是「公提方案」,部分溫和派指摘激進派騎劫佔中運動,將「非公提方案」趕盡殺絕,兩大陣營劍拔弩張、互相指罵,2010年政改時的路線之爭(五區公投運動vs.終極普選聯盟),大有歷史重演之勢。
無疑,溫和派及激進派路線不同、作風迥異,但兩派真的水火不容的敵人嗎?現時泛民主派內雖然方案眾多,包括公民提名、政黨提名、公民推薦及提名委員會民主化等多種不同方案,但這些不同方案背後的共同目標,都是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篩選,以實現容許不同政見人士參選的真普選。民主派內不同光譜的朋友,應該抱着求同存異的精神,既要團結一致向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表達「反篩選、真普選」的共同訴求,也要各師各法推動「多元方案」的討論格局。
民主派沒有分裂的本錢,只有團結在「共同目標、多元方案」的旗幟下,才能為整個民主運動創造最大空間。
網誌:http://www.facebook.com/synergynet.hk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副主席、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
◆延伸閱讀
作者:Donald T. Phillips
書名:《Martin Luther King, Jr., on Leadership: Inspiration and Wisdom for Challenging Times》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說到黑人民權運動,很多人都會想起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馬丁路德金固然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權領袖,但整場運動其實亦有多位不同風格的領導人物、更加同時存在多個路線不同的民權組織。
馬丁路德金及其領導的「南方基督教領袖會議」(Southern Christian Leadership Conference),以「非暴力抗爭」爭取黑人平權,強調要建立種族共融的社會,是民權運動中的核心旗幟。
除了「南方基督教領袖會議」外,民權組織中尚有「溫和派」及「激進派」:溫和派以「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為代表,是歷史最悠久的民權組織,領導人是羅爾.威爾金斯(Roy Wilkins),主張透過法律訴訟、立法游說及公眾教育來爭取平權,該會一直批評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抗爭」太過激進;「激進派」則包括由詹姆斯.法默(James Farmer)創辦的「種族平等大會」(Congress of Racial Equality),和由青年領袖約翰.劉易斯(John Lewis)帶領的「學生非暴力協調委員會」(Student Nonviolent Coordinating Committee),他們都認為民權運動成效不彰,指摘馬丁路德金向白人妥協退讓,到了1960年代中期,激進派更發展成為「黑人力量運動」(Black Power Movement),主張「黑人民族主義」(Black nationalism)、批判種族共融路線。
四大民權組織路線不同,常常為民權運動的策略及領導權爭吵衝突。儘管民權運動存在路線之爭,但由於四大民權組織都有各自的群眾基礎,多元路線的整體客觀效果,反而有助民權運動爭取不同階層支持;同時也拉闊了整個政治光譜,讓馬丁路德金的中間路線更具感染力。馬丁路德金在1968年被刺殺之前,就一直努力居中協調各派合作,他始終強調各個民權組織雖然路線不同,但共同理念都是要實現黑人平權。
共同目標 多元方案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多元路線,對我們理解香港民主運動的當前形勢,應該有所啟發。
5月6日佔中運動舉行商討日,學界方案、人民力量方案及真普聯三軌方案得票最高,可以入圍6月22日的民間電子公投。投票結果公布後,社會輿論不滿3個入圍方案都是「公提方案」,部分溫和派指摘激進派騎劫佔中運動,將「非公提方案」趕盡殺絕,兩大陣營劍拔弩張、互相指罵,2010年政改時的路線之爭(五區公投運動vs.終極普選聯盟),大有歷史重演之勢。
無疑,溫和派及激進派路線不同、作風迥異,但兩派真的水火不容的敵人嗎?現時泛民主派內雖然方案眾多,包括公民提名、政黨提名、公民推薦及提名委員會民主化等多種不同方案,但這些不同方案背後的共同目標,都是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篩選,以實現容許不同政見人士參選的真普選。民主派內不同光譜的朋友,應該抱着求同存異的精神,既要團結一致向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表達「反篩選、真普選」的共同訴求,也要各師各法推動「多元方案」的討論格局。
民主派沒有分裂的本錢,只有團結在「共同目標、多元方案」的旗幟下,才能為整個民主運動創造最大空間。
網誌:http://www.facebook.com/synergynet.hk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副主席、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
◆延伸閱讀
作者:Donald T. Phillips
書名:《Martin Luther King, Jr., on Leadership: Inspiration and Wisdom for Challenging Times》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