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今年有3名中學生在「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Intel ISEF)「摘星」,小行星將以其名字命名。於英皇書院就讀中六的「星之子」陳帝羲和方爾海,憑應用中國民間的「染銀」方法,研發腎衰竭快速檢測法,連奪3個大獎,在逾千份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世界第二」;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中四生簡泳怡則憑天然物料膠布,獲二等獎成為「星之女」。兩名「星之子」均稱,科研最重要是「求真」,「即使被罵,都要打破砂盆璺到底」。
香港早前派出17隊共30名學生遠赴美國參賽,與來自逾70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700名學生研究的1300多個項目一較高下,當中一、二等獎得主將獲「國際天文學聯盟」以其名字命名一顆小行星。
好奇雞蛋銀幣去瘀原理
該比賽設17個項目分類,英皇書院中六陳帝羲和方爾海以染銀法驗慢性腎衰竭,先奪化學項目一等獎(頒予該項目中兩個最佳作品),再從中「跑出」奪得最優秀項目大獎,最後獲頒菲利普斯瑞奇紀念獎(頒予所有項目中兩個最佳作品),成為「世界第二」。
方爾海解釋,中國傳統流傳用毛巾包裹雞蛋及銀幣,用以搓身體可去瘀,然後銀會變成紫藍色,「但銀是穩定的金屬,我們很好奇為何會變色」,及後發現是人類汗水的不同分泌物令銀變色。陳帝羲續表示,透過這個反應機制可檢測病人有否患上慢性腎衰竭。他們曾在醫院臨牀測試,最快只需半小時,準確度與傳統抽血檢驗相若,成本亦由數十元大降至數元。
陳帝羲表示,參賽前曾擔心外籍評審不相信傳統中國民間療法,抵埗後發現不少外籍人士不理解「毛巾包裹雞蛋搓身體可以去瘀」,遂在當地以半小時「速製」短片介紹,結果獲不少評審青睞。
被問到有什麼學習秘訣,陳帝羲和方爾海異口同聲稱「科學最重要是求真」,遇到什麼不明白都問「為何?」,不止要知道結果,而是要知道背後原理。
女生製天然物料膠布同獲獎
今年亦有一名女將「摘星」。於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讀中四的簡泳怡去年首次參賽,以環保膠製作保護貼,惟名落孫山。她沒氣餒,再接再厲改良作品,終憑以天然物料包括糯米粉、木薯粉、甘油、水和松油加熱製成的「天然膠布」,奪得環境管理學二等獎。
簡泳怡表示,膠布普遍由塑料做成,污染環境,加上膠布原為保護傷口,但有不少人卻因膠布透氣不足,使用後敏感,反令傷勢更嚴重。她便想到用天然物料「煮」出膠布,每個樣本需「煮」達8小時。
為在黏性、透氣、柔軟度、拉伸強度和受力等15項測試達到最佳效果,簡泳怡曾調校各項材料的比例,製作及測試共121個樣本,才得出成品。她計劃試用廚餘製膠布,明年再參賽。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