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劏房居住環境惡劣,有研究抽查本港4個地區共20間劏房及舊樓單位,發現當中有7間劏房內空氣的細菌含量偏高,當中最嚴重的兩間劏房更錄得每立方米6535個CFU(菌落形成單位),較正常住宅約1000個CFU多5倍。調查機構指出,劏房空氣充滿細菌,多因窗戶面向骯髒天井,房間又擠迫滿佈雜物垃圾,容易滋生細菌,促政府就舊樓定期維修保養加強宣傳。
早前有調查估計目前本港約有6.7萬間劏房,共有逾17萬人住客。世界綠色組織聯同浸會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賴嘉雯於去年7月至9月,在荃灣、旺角、觀塘及葵涌4個地區的20間劏房和舊樓單位(人均居住面積為41.4平方呎),抽取室內空氣的細菌、真菌及灰塵樣本分析。結果發現,單位內的空氣細菌總含量,介乎每立方米133至6535個CFU(菌落形成單位)不等。
香港無住宅室內空氣標準指標,但據政府《辦公室及公眾場所室內空氣質素管理指引》,要達至「良好」級別,每立方米空氣總細菌含量須不多於1000個CFU。而今次抽查,有7間劏房達1168至6535個CFU單位(見圖)。
室內晾衣滋生細菌
超標最嚴重達6535個CFU單位有兩間劏房,分別位於大角嘴杉樹街22號唐樓及葵涌光輝圍21號。該大角嘴樓宇於2012年獲市建局納入「需求主導」重建項目,位於1樓的劏房約120呎,住有1名獨居長者,單位污水滲漏,現場所見,大廈的天井積存大量垃圾;葵涌的劏房約150呎,3名成人居住,室內有大量雜物並晾衣物。
浸大生物系副教授賴嘉雯說,據此前同類調查,一般住宅內空氣少於1000個CFU單位,即使環境惡劣也不多於2000個CFU單位,這次劏房的含菌量超標,成因之一為劏房環境擠迫,室內堆積大量雜物影響空氣流通,如住客在劏房內晾潮濕衣物,更容易滋生細菌。
少垃圾景觀空曠空氣較佳
就今次調查個別劏房或舊樓單位錄得逾百個CFU單位,賴嘉雯解釋,原因為單位窗戶靠近公園或行人路等空曠地方,室內垃圾不多及住戶人數較少等因素所致。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余遠騁說,各界過往普遍關注舊樓與劏房消防安全,惟忽略劏房大廈缺乏維修,簷篷與後巷滿佈垃圾,使居住環境空氣不佳。他建議,政府應就舊樓定期維修保養加強宣傳,鼓勵業主檢查及維修滲漏污水的牆壁等,減少細菌滋生。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