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問:女兒8歲,十分聰明,口齒伶俐,得人喜愛。本該是開心的,但有時只擔心她太聰明,腦筋動得太快。之前表妹來我們家玩,後來發現家中一本圖冊封底給畫破了,問起來,女兒說是表妹畫破,後來我們揭發,是女兒不小心弄破。雖然不是大件事,但她當時全無害怕便講了大話。不想她這樣下去,可以如何教導她明白講大話的問題,以及真的會去改?
答:小朋友撒謊,家長應了解出現這問題背後的原因。說謊可有不同原因:是存心藉謊言來逃避責任,抑或無心之下說了謊?在處理事件時,家長切勿先入為主,率先判定孩子有錯,甚至針對他的為人,說出「你講大話,大個做賊都似呀!」之類的話。家長處理事件的態度、所用的語氣,會影響到孩子日後面對同類事件時的反應。
平靜傾談 不讓孩子感被厭棄
若家長對類似事件每每反應過激,動輒兇惡問罪,令小朋友大為驚恐,經常如此,往後孩子為免遭到打罵,傾向以謊言來隱瞞。假如父母從說理出發,小孩子明白到即使做錯了事,不代表父母會厭棄他、兇惡懲罰,孩子會更願意承認錯誤。
來信沒有提到如何揭發事件,故不清楚實際情况。讀者指女兒說話伶俐,你可以平心靜氣的和她傾談,例如問她:「你說是表妹整爛,我們發現不是,你估媽媽想和你傾什麼?」重點並非要苛責她,而是了解她為何不坦誠表白,而將責任推給表妹?會否從她的角度看,表妹也有份弄破書本?家長從傾談的過程中,糾正孩子的行為,目的讓她學會承認錯誤,同時學習如何善後,像向受損失者道歉,在能力範圍內補償,以至想想有何改善方法,例如用膠紙把書本包好,便不易損壞。
父母以身作則 做錯事要承認
父母應思考一下日常和孩子相處的方式,會否因經常責備而令她出現推卸責任的表現。人誰無過,成長過程中必然會做錯事,只要不是存心犯錯,重點是知錯能改,用心補救。當孩子能坦然認錯,父母應讚賞她表現誠實。父母亦要以身作則,日常做錯事能夠承認,並加以改善。
當然,導致她不願意認錯可能並非源自家庭,或許她在外邊曾遇過不愉快經歷,令她以為認錯會招致很不堪的後果。家長可以小心探究,幫助她釐清事實,令她明白誠實遠勝於欺瞞,讓她建立起誠實的品格。
資料提供﹕如家心理服務臨牀心理學家姜源妮博士
答:小朋友撒謊,家長應了解出現這問題背後的原因。說謊可有不同原因:是存心藉謊言來逃避責任,抑或無心之下說了謊?在處理事件時,家長切勿先入為主,率先判定孩子有錯,甚至針對他的為人,說出「你講大話,大個做賊都似呀!」之類的話。家長處理事件的態度、所用的語氣,會影響到孩子日後面對同類事件時的反應。
平靜傾談 不讓孩子感被厭棄
若家長對類似事件每每反應過激,動輒兇惡問罪,令小朋友大為驚恐,經常如此,往後孩子為免遭到打罵,傾向以謊言來隱瞞。假如父母從說理出發,小孩子明白到即使做錯了事,不代表父母會厭棄他、兇惡懲罰,孩子會更願意承認錯誤。
來信沒有提到如何揭發事件,故不清楚實際情况。讀者指女兒說話伶俐,你可以平心靜氣的和她傾談,例如問她:「你說是表妹整爛,我們發現不是,你估媽媽想和你傾什麼?」重點並非要苛責她,而是了解她為何不坦誠表白,而將責任推給表妹?會否從她的角度看,表妹也有份弄破書本?家長從傾談的過程中,糾正孩子的行為,目的讓她學會承認錯誤,同時學習如何善後,像向受損失者道歉,在能力範圍內補償,以至想想有何改善方法,例如用膠紙把書本包好,便不易損壞。
父母以身作則 做錯事要承認
父母應思考一下日常和孩子相處的方式,會否因經常責備而令她出現推卸責任的表現。人誰無過,成長過程中必然會做錯事,只要不是存心犯錯,重點是知錯能改,用心補救。當孩子能坦然認錯,父母應讚賞她表現誠實。父母亦要以身作則,日常做錯事能夠承認,並加以改善。
當然,導致她不願意認錯可能並非源自家庭,或許她在外邊曾遇過不愉快經歷,令她以為認錯會招致很不堪的後果。家長可以小心探究,幫助她釐清事實,令她明白誠實遠勝於欺瞞,讓她建立起誠實的品格。
資料提供﹕如家心理服務臨牀心理學家姜源妮博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