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10歲的嵐嵐自小是個容易擔心及緊張的孩子,敏感情緒容易受到其他人影響,隨着升讀高小,學習要求及功課量大增,放學後還要上補習班及各式各樣興趣班,連睡覺時間也不足,情緒起伏更明顯,甚至出現刻意傷害自己身體的行為,包括撞頭、抓頭髮。雖然自傷行為不一定會危害生命,但是不少傷害自己身體的孩子均具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情况實在不容忽視。
撞割抓揑刮 鬱結在心頭
不少孩子往往藉着傷害自己身體來表達憤怒和困擾的情緒,並視之為紓緩情緒及減壓的對策。很多時候,學業壓力、朋輩相處及家庭問題都是現代孩子受到情緒困擾的常見來源,部分孩子或因表達及解決問題能力相對較弱,由於無法有效處理面對的壓力及問題,以致他們選擇用自傷來即時紓緩負面情緒及逃避內心害怕無助的想法,這些想法可能源自早期創傷經歷,例如﹕兒時曾受虐待或侵犯,當孩子發覺透過溝通抒發感受後無效,便可能會以自傷作為讓別人理解自己的一個途徑。透過傷害自己身體,這些孩子亦可能因此找到安全感和掌握感,尤其是藉此帶來別人聆聽自己感覺的機會。
常見的自傷行為包括肢體上傷害,其中有﹕撞傷、割傷、抓頭髮、揑傷、刮及搣皮膚等,雖然自傷行為較多在青少年時期發現,不過,隨着孩子進入小學階段,如果孩子性格本身一向比較悲觀、容易擔心及為完美主義者,加上正經歷不同的外在壓力,如﹕學習困難、被朋輩欺凌等,父母便應格外留意子女突然的情緒轉變,多作溝通及表達支持。
注意情緒變化 提升解難能力
仔細想一想,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面對壓力及問題,孩子亦不會例外,與其避免孩子面對壓力困難,不如多花心思幫助孩子提升解決問題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多鼓勵孩子思考問題發生的原因,例如﹕「有些同學不與我玩,不代表我無用或差,就算那些同學不與我玩,我也可以與其他好朋友一起玩」,了解他們感受想法之餘,也要引導他們想想怎樣面對和處理,因為解決問題能力是戰勝壓力及負面情緒的重要條件。
作者簡介﹕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臨牀心理學家
陸詠詩
撞割抓揑刮 鬱結在心頭
不少孩子往往藉着傷害自己身體來表達憤怒和困擾的情緒,並視之為紓緩情緒及減壓的對策。很多時候,學業壓力、朋輩相處及家庭問題都是現代孩子受到情緒困擾的常見來源,部分孩子或因表達及解決問題能力相對較弱,由於無法有效處理面對的壓力及問題,以致他們選擇用自傷來即時紓緩負面情緒及逃避內心害怕無助的想法,這些想法可能源自早期創傷經歷,例如﹕兒時曾受虐待或侵犯,當孩子發覺透過溝通抒發感受後無效,便可能會以自傷作為讓別人理解自己的一個途徑。透過傷害自己身體,這些孩子亦可能因此找到安全感和掌握感,尤其是藉此帶來別人聆聽自己感覺的機會。
常見的自傷行為包括肢體上傷害,其中有﹕撞傷、割傷、抓頭髮、揑傷、刮及搣皮膚等,雖然自傷行為較多在青少年時期發現,不過,隨着孩子進入小學階段,如果孩子性格本身一向比較悲觀、容易擔心及為完美主義者,加上正經歷不同的外在壓力,如﹕學習困難、被朋輩欺凌等,父母便應格外留意子女突然的情緒轉變,多作溝通及表達支持。
注意情緒變化 提升解難能力
仔細想一想,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面對壓力及問題,孩子亦不會例外,與其避免孩子面對壓力困難,不如多花心思幫助孩子提升解決問題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多鼓勵孩子思考問題發生的原因,例如﹕「有些同學不與我玩,不代表我無用或差,就算那些同學不與我玩,我也可以與其他好朋友一起玩」,了解他們感受想法之餘,也要引導他們想想怎樣面對和處理,因為解決問題能力是戰勝壓力及負面情緒的重要條件。
作者簡介﹕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臨牀心理學家
陸詠詩
留言 (0)